5.2.2 步行网络可达的环境营造
1)步行网络的可达性提升应该重视社会空间因素改善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重庆南岸区南坪片区23所小学的步行网络的可达性评价中,社会空间阻隔因素尤为重要,但常规规划很容易忽略这一因素。因此,在未来的小学或其他设施布点规划中,应逐步重视社会空间因素。
在步行网络可达性改善中,要注意各个设施布点应保持合适间距,太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太远会造成局部地段不适宜步行前往,总体上造成设施在步行使用上的不均衡,那么在此基础上应该鼓励设施覆盖较少、步行可达较差的区域适当增加设施布置。此外,在新区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时,应对设施服务人群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针对单个设施可能服务的人群空间分布要进行预判,尽可能布置在服务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保障绝大多数人能够公平地采用步行的方式到达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
2)增加道路密度,扩大步行网络可达性
本节研究表明,城市路网的密度对于步行网络的可达性能够产生直观上的影响。在城市路网规划时,往往以机动车为首要考虑点,大修城市快速路与城市主干路而弱化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这会造成部分地段路网密度过低的后果。由于步行网络的构建往往更多依托于城市的次支路网,低密度的次支路网会造成现有步行网络的进一步恶化。因此,从步行网络建设的角度来看,本书建议加大次支路网的建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步行网络的连通性,从而扩大步行网络的可达性。
3)适当减少用地的阻力,增强步行网络的可达性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等(如行政办公区、厂区、收费公园、封闭式管理的住宅区等)往往地块较大,封闭性较强,所以步行网络的可达范围就会受到大规模压缩。建议在这些地块内部开辟少量仅供步行的开放通道,打破地块对步行网络的分割,促使更多的儿童能够采用步行方式便捷到达学校。通过细化的土地利用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设施,可就近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服务设施的需求(王莹亮,2016)。当然对开放的步行通道,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不对地块使用造成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