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社会生态学视角

3.1.2 社会生态学视角

20世纪90年代,一些研究学者开始借助生态学领域全面、联系的观点来研究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重点研究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并认为个体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的整合,且个体和环境的融合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已超越个体自身因素,进而提出行为干预的社会生态学模型(Kelly,1990)。“社会生态”模型因其考虑个体行为受到个人特征(如基因、社会经济特征、态度、喜好、时间要求)、物质环境因素(土地利用类型、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特征)、社会环境因素(社会规范、社会网络、社区资源)的多元影响(Ding,2013)而受到学者们的广泛欢迎,也是目前广泛认可的行为干预理论模型,如图3.1所示。

图3.1 行为的多层级影响

(资料来源: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TRB).Does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fluence physical activity:examining the evidence.Washington DC:TRB,2005.)

从行为干预的理论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学习理论、理性行为和计划行为理论、行为阶段转变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因素;社会认知理论则重点关注个体因素和人际关系为主导的社会因素,虽然其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但是它的关注点依旧以人为主导,所关注的环境意识也主要是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环境;而社会生态学理论在结合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行为干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物质环境、社会环境3个层面。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是指个人认知、能力、态度等对行为的影响;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等建成环境;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社会制度、政策等。社会生态学理论模型对于行为干预理论最重要的认识就是确立了土地利用、交通系统等物质环境和制度、政策等社会环境这些非“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与此同时,社会生态学模型更强调有效的行为干预都建立在个人因素、物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多水平因素的影响之下。另外,社会生态学理论将物质环境因素带入整个行为干预理论中,给以行为干预理论为基础探讨城市空间环境对行为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见表3.1。

表3.1 行为干预理论认识

在社会生态学思想的影响下,众多学者开始提出了不同行为(主要讨论步行行为以及与步行密切相关的体力活动)的社会生态学模型,这些模型重点强调广义的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对行为的干预,重点研究个体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环境支持。

Simmons等及其同事最早提出体力活动促进的社会生态学模型,其模型研究中所涉及的行为影响因素变量主要包括行为结果、行为障碍、行为控制(自我效能)的个体感知,社会影响及社会支持,物理环境及政策3个方面,同时该模型从个人、组织、政府3个水平和学校、社区、工厂、疗养院4种场所来研究各自环境对体力活动行为的影响。这个相对较为全面的模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Simmons,1988)。

Corti等在总结前人体力活动的社会生态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步行行为干预的社会生态学模型,其认为步行行为受到个人因素、社会环境、物质环境的多方面影响,其中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能力、态度和习惯,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伙伴的影响及体力活动规律的认知,物质环境则包括公共空间可达、商店或者路径可达、社会景观、自然设施(Corti,1998),如图3.2所示。

图3.2 影响步行的社会生态模型

(资料来源:Sallis J,Bauman A,Pratt M.Environmental and policy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1998,15(4):379-397.)

为了进一步全面认识环境因素对步行及体力活动的影响,Spence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全面的模型,其主要将个体及其环境影响因素进一步整合,提出影响步行及体力活动的生活空间系统结构。该系统结构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4个维度。其中,微系统(microsystem)指在特定环境下,与个体直接发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包括社会特征(如人际环境)和物质特征,其表现为具体的行为场所,如公园、街道、学校等。中系统(mesosystem)通过两个及以上的微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步行与体力活动行为。该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发生于行为场所之间的联系。例如,一个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可能受到来自公园运动设施(微环境)和家庭(微环境)的父母支持的影响。外系统(exosystem)是一个较大的社会系统,它能通过社会经济压力、文化信仰、道德等影响个人和环境。宏系统(macsystem)是指人们居住地域的社会文化环境(如社会阶层、文化价值),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这一模型说明了影响体力活动的环境因素分类以及不同水平的影响,同时它还说明了物质环境的基础性影响(Spence,2003),如图3.3所示。

Alfonzo等在社会生态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步行需求层级模型,此模型在社会生态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城市空间形态对步行活动的因果关系,认为影响步行决定的有5个需求层次。这些需求包括从最基本的可行性(与个人因素有关),到可达、安全、舒适、愉悦的高层级(与城市形态有关),这些需求也是外在的环境影响要素,其中,可行性首先是由个体因素社会经济属性以及机动性、时间、能力等因素决定的,其也是起决定因素的(Alfonzo,2005)。需要指出的是,Alfonzo认为个人因素、群体设计因素与物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所构建的生活方式环境是决定步行行为的内在过程,也是环境要素与步行行为的中介要素。也就是说,只有当外在的环境要素被满足时,内在的过程才有可能发生,如图3.4所示。

图3.3 体力活动的社会生态模型

图3.4 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框架的多层级步行环境需求

(资料来源:Alfonzo M A.To Walk or Not to Walk?The Hierarchy of Walking Needs[J].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005,37(6):808-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