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视角
本书主要从空间环境视角、人群心理与行为视角及供需关系视角探讨城市建成环境特征、步行心理与行为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4所示。
图1.4 研究内容与视角关系图
1)空间环境视角
空间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的地理环境。空间环境从尺度上可分为宏观尺度空间环境、中观尺度空间环境和微观尺度空间环境,诸如全国尺度、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从空间尺度对空间事物变化现象进行探讨,进而发现事物在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变化规律,多精度地对事物演变规律进行认识。本研究在空间环境尺度上主要定位于城市住区、小学、街道等中观和微观尺度,一方面填补以往宏观、中观城市形态与功能研究关注的空白,从一定程度上丰富城市环境研究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能将人的实际生活需求有机融合于城市空间研究中,给中微观尺度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编制提供一定参考。
空间环境从要素数量上可分为单要素、多要素和全要素空间环境。对于单要素空间环境,我们单纯地探讨某种因子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其特征与格局。对于多要素空间环境,要考虑不同因子对空间环境的作用,同时必须了解多种因子之间的关系,掌握其演变过程;而全要素空间环境,考虑更为综合系统,不仅考虑要素与空间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还要形成一个综合的体系,在了解事物分布变化格局、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厘清其形成与营销机制。本研究在空间环境要素层面,涉及的单要素研究主要包括单一空间形态变量对于步行影响程度的比较等,多要素研究主要包括不同空间形态因子的相互关系及其与不同步行行为的关系分析、街道安全性评价与连通性测度等内容,而全要素研究则主要涉及不同空间阻隔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可达性研究、基于不同程度心理感的街道空间环境特征研究等内容。空间环境视角下研究尺度、因子与结构的关系,如图1.5所示。
图1.5 空间环境视角下研究尺度、因子与结构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宋长青2016.4.23于西南大学《关于地理尺度的思考》汇报内容绘制)
2)人群心理与行为视角
城市和人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城市建成环境研究必须对人群心理、行为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相关学者认为,行为属于人们的一种日常活动状态,心理则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比较直观的感官感知以及内在感受。心理需求外在的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上,而人们的行为活动也是受其心理需求所驱动的。人们通过对其周边环境的观察以及通过自己的行为活动来探知其所处的环境,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对相关信息进行心理加工处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活动类型。
健康导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包括健康行为以及健康导向行为,健康行为是满足人群心理和生理健康所进行的相关行为活动(主要有晨练、健身场所健身等),随着人群健康活动的开始,健康行为也就开始了;而健康导向行为是发生健康行为的中间过程行为。健康导向行为所需要的时间越长,人们出行和活动的心理就开始明显变弱,因此,健康城市设计应充分研究人群出行活动的行为特征及心理过程,通过空间要素的干预来缩短健康导向时间,以及提升人们接受的最大健康导向时间从而促进健康行为能够持续进行。
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人群性别、年龄、职业、活动类型、活动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特征等现状要素的前提下,着重讨论城市建成环境在促进人群步行过程中,人们所期待获得的设施完备、高效便捷与空间感知需求具体涉及哪些空间要素,又应如何导控这些要素等问题。
3)供需关系视角
供需关系(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分析理论,它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供需关系是生产和消费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
在环境和人群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体现着应然层面的主观需求,而人所居住、生活的物质环境代表着实然层面的客观供给。目前高强度、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强烈。这种需求在城市环境中表现为支持人群健康生活的建成环境空间。从设施布局、功能形态要素控制等多方面持续地提供这种空间,满足人的体力活动、精神压力与社会交往等健康需要,这即是环境和人群心理与行为研究中供需关系的集中体现。
基于以上视角,本书主要以居民日常体力活动中发生的最为频繁的步行活动为出发点,研究城市步行环境,综合考虑人群的步行需求以及环境所能提供的物质空间二者的关系,重点讨论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人需要怎样的城市空间环境来促使其主动开展步行活动?第二,目前的城市空间环境能够为人群的步行行为提供怎样的条件,应如何改善这些空间环境特征?综上所述,从供需关系视角出发,充分关注人群需求以及空间环境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二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宜步行的城市环境特征及其规划要点能一方面丰富城市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成果,同时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城市宜步行空间的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