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步行高效便捷的环境特征
步行行为干预的促成因素决定了步行需求的设施完备的可及性,而在倾向性因素已经“有”设施完备的基础上,那么设施完备的可及性就成了促成因素的关键点。连通性和可达性作为是否便捷不绕路的重要指标,其反映了住区设施完备的空间布局及与其他设施完备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状况,是达到设施完备可及的重要关键因素。
1)连通性
连通性在国内外学相关研究的定义不一,本文在研究住区层面街道连通性时首先做进一步解读:第一,街道连通性的相关研究应以步行出行为研究视角,其研究的基础和目的都是促进步行出行。车行出行研究视角,或者仅仅重视道路平面布局的图面视角都不能准确反映街道连通性情况。第二,街道连通性体现步行路径的直线性程度或者绕路程度,是一个体现步行距离的指标。它既需要体现步行路径的实际步行距离,也需要体现步行路径的直线距离,更需要体现实际步行距离和直线距离的比值大小情况(即步行绕路系数)。只有当实际步行距离和步行绕路系数在一定范围内时,步行出行才容易发生。第三,街道连通性体现出发点和目的地的空间布局关系。脱离出发点和目的地则步行出行行为无从谈起,没有目的地则没有步行出行最根本的动机和街道连通性计算的实际意义。
街道连通性程度体现建成环境中步行出行的方便程度和居民步行出行的意愿程度,体现建成环境对步行出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大小。良好的街道连通性能够促进步行出行方式的选择,不良的街道连通性会阻碍人们选择步行出行。街道连通性的大小程度集中体现了步行出行的步行距离、步行绕路系数以及步行出发点和步行目的地空间布局等因素。街道连通性程度越高,则代表出发点和目的地之间的实际步行距离越短,步行绕路系数越低(实际步行距离越接近于直线距离),即从实际步行路径角度缩短步行距离,减少步行出行的体力消耗,促进步行出行的发生。如Frank指出街道连通性程度越高,则步行路径的绕路系数越低,能增加出发点与步行目的地的邻近性(即出发地和目的地的步行距离),从而促进步行(Frank,2004)。
步行距离(目的地的距离)和交通换乘便捷程度是影响街道连通性的重要因素。连通性主要是满足出行路径选择的多样性与便捷的需求,以利于住区更多的居民在最短的距离内到达目的地,尽量减少迂回路线。因此,通过加强道路路网体系建设、增加出行路径的可选择性与多方向选择性提升连通性。可通过街区连通性、步行便捷性、路径多样性等指标来测量街道连通性。连通性具体可采用道路交叉口数量与密度、目的地的距离、从一点到另一点路径选择的数量等确定。通常道路连通程度越高、交叉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步行距离越短、可选择路径越多的住区,选择步行出行的比例越高。相反,死胡同、街道的低连通性、大尺度的街坊等会大大降低人们选择步行出行比例(Doyle et al.,2006)。从人们对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距离调查结果显示,2 mi(1 mi=1 609 m)是人们步行出行的阈值,超过2 mi很少有人愿意步行出行(Vojnovic et al.,2006)。
2)可达性
目的地可达性关系人群从住所到商店等多种目的地的便利程度,包括很多方面的因素,如不同功能用地之间的连通性和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质量等。路边步行道、步行小路以及其他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步行的通道,这些都可以通过影响路网的连通性来影响目的地的可达性。另外老年人步行容忍距离的范围内目的地的数量,特定区域内土地使用的多样化程度,也包括实际的和感知到的步行障碍,如不可穿越的门禁住区,山沟、河流等自然特征,宽阔的机动车道所带来的心理障碍等,这些因素都和土地利用布局紧密相关。总的来说,可以从路网连通性和土地利用布局两个方面来解释目的地的可达性。
国外学者认为,可达性是指克服空间阻隔的难易程度。具体来说,如果某一地点到其他地点的空间阻隔较大,那么说明该点的可达性较差;反之,则认为该点的可达性较好(Mackiewicz & Ratajczak,1996)。可达性表达了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能接近的发展机会的数量,若能接近发展机会较多,则该点的可达性较好;若能接近发展机会较少,则该点的可达性较差。有学者认为,可达性表达的是相互作用的潜力。如果某一点所受的相互作用力较大,则该点的可达性较好;如果某一点所受的相互作用力较小,则该点的可达性较差(Shen,1998)。
在我国,可达性优先在交通运输的研究范围内出现,其含义是采用一种特定的交通系统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可达性通常采用交通时间、交通成本、目的地获得的机会数量、起点与目标点之间的吸引能力来表示(李平华 等,2005)。其他学者则认为,可达性表达了从空间中任意一点到达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反映了人们到达目的地过程所克服的空间阻力大小,常用时间、距离、费用等指标来衡量(俞孔坚 等,1999)。而有的学者则认为,空间可达性反映了空间实体之间克服距离障碍进行交流的难易程度,表达了空间实体之间的疏密关系,它与区位、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尺度等概念紧密相关(李平华 等,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