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建成环境对人群健康的正、反影响
图2.5 喧嚣的城市环境
喧嚣的城市环境会对人群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图2.5所示。当今许多慢性疾病,如哮喘与过敏病症、动物传播的疾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病症等逐渐呈上升趋势。肥胖问题也已经严重影响现代人们的身体健康。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美国大约37%的成年人处于体重超标(体重指数25~29.9 kg/m2),22%的成年人处于肥胖(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30 kg/m2),肥胖和体重超标将引发众多的健康危害。这些慢性疾病与城市现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密度的建成环境一味地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导致缺乏对人性关怀的考虑,适宜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社交休闲的公共活动空间严重不足。噪声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同样严重。如长期处于70 dB的噪声环境中,患心肌梗死概率将会增加30%以上;在此环境中长期生活超过10年以上,患心肌梗死概率将会增至80%(Skärbäck et al.,2007)。还有学者进一步针对机场的噪声对儿童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机场噪声每增加5 dB,受影响儿童的阅读理解“年龄”会推迟发育1~2个月(Skärbäck et al.,2007)。另有研究表明,城市中心区喧嚣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出现学习成绩差、少年犯罪、未婚妈妈以及其他重要负面影响的概率比其他地区成长的青少年要大(Taylor et al.,2002)。虽然男孩和女孩对于这种情况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处于家庭窗外具有更多自然景色的女孩,她们的自律能力更强,而男孩玩耍的活动范围较大,家庭周围的自然景色对他们的自律能力影响不大,但离家更远距离的绿地对他们的自律能力培养同样有效(Taylor et al.,2002)。与此同时,精神压力也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引发精神压力的主要因素有噪声、求学与工作、社会矛盾与争论、时间、出行等(Hansmann et al.,2007),这些因素与良好的建成环境密不可分。
相反,设计精美的户外环境能促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如图2.6所示。乌尔希里(Ulrich)早就提出了“康复花园”的概念,认为医院良好的户外环境能极大改善疾病的康复效果(Ulrich,1984);Gesler提出了“景观疗法”的概念(也有学者称之为“环境疗法”),着力于探讨特定场所(“治疗花园”)的治疗特征(Velarde et al.,2007),并在圣地亚哥建成了莱奇坦哥儿童治疗中心的“治疗花园”。环境疗法也是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创造一种空间环境,让人们身处其中,能感受到心情安宁、充满希望、情绪高涨、快乐安详,给人们提供精神放松、情感交流和游憩的场所(Velarde et al.,2007)。比如,Ulrich通过对做了胆囊手术的病员的恢复状况研究表明,手术后面对窗外树林的病员,比单纯面对砖墙的病员康复得快得多;还有针对监狱犯人的犯病率研究表明,其监室面对草地和森林的犯人,比监室单纯面对砖墙院落的犯人犯病率要低得多(Mass et al.,2007)。人们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证实,自然环境对缓解精神压力、消除视觉疲劳具有明显效果(谭少华 等,2010a;谭少华 等,2010b)。处于压抑状态下的人们,当观赏到户外自然环境与观赏到户外建筑环境相比,其心理压力释放变现出明显的特质,诸如,皮肤电导脉冲值降低、血压也降低、肌肉张力明显减弱(Van de Berg et al.,2003)。与此同时,良好的户外环境除了对人们的生理状况(降低血压)、认知能力(高注意力测试成绩)具有促进作用外,还对人们的情感状况(增强幸福感,减少激动情绪)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Hartig et al.,2003),并且研究结果还显示,在公园游玩的人群中,97.4%认为公园游玩对改善他们的心情有积极的影响(Hansmann et al.,2007),等等。
图2.6 设计精美的公园步道
由此可见,城市建成环境的好坏对人群健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城市蔓延、环境杂乱的城市环境会给人群带来各种健康问题;设计精美、绿化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会令人感受到心情放松,能够有效促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建成环境质量与人群健康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图2.7所示。
图2.7 建成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