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2025年10月13日
本章小结
早期人们对于环境与人群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环境可能论、协调论、感知论等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来解释人地关系。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虽然复杂多变,受到地理位置、气候、物质文化、人群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但环境为人群提供各种可能性。人群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感知并引发各种行为来促进身心健康的这种相互关系则是平衡的。因此,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只有了解到城市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群的真正需求,才能更好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群健康。
在了解到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后,通过梳理建成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发现,建成环境的质量与人群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环境杂乱喧嚣,容易引发肥胖、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而设计精美、绿化环境优良的城市环境,会令人感受到心情放松,有益于人群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建成环境,不仅带来各种疾病,也会引发众多社会问题。城市发展速度的突飞猛进,引来了诸多人群健康隐患,未来人群健康的问题也将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预防为主,相对应的城乡规划学科未来的发展也应当向主动式干预的建成环境方向发展。主动式干预的建成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建设两部分,并且应结合考虑我国国情,开展本土化研究。
住区环境作为建成环境的一部分,与人群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步行行为具有众多积极的意义,而良好的步行环境则可以有效引导人群发生步行行为。适当地进行体力活动,有助于改善人群过分依赖小汽车的问题;长期进行步行行为则有助于慢性病的恢复。由此可见,住区环境是通过引导体力活动的发生来实现人群慢性疾病的恢复,从而影响人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