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增加步行能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

1.2.2 增加步行能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快速扩张需求,我国城市空间建设的重点总体上表现为对快速增长需求下的城市空间骨架的扩张和总量的满足,致使城市土地迅速扩张。在城市扩张中,为了满足人类快速移动的期望,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交通政策也逐步偏向机动车交通,特别是中国逐步形成汽车文化的社会标准,把汽车作为衡量国家现代化进程、社会进步程度标志以及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Day et al.,2013),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机动化交通的迅猛发展。《中国统计年鉴(2017)》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全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 876.22万辆增加到16 330.22万辆,近10年间增长5.68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1.3%。

在机动车迅速增长以及交通政策偏向机动车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如何适应小汽车的增长,而忽视步行基础设施建设,这致使城市步行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潘海啸,2011)。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交通设施侵占了大量的城市空间,特别是道路建设进入了道路拥堵—道路扩容—吸引更多汽车—道路再次拥堵的恶性循环,而且大量的街道空间被机动车道和停车位所占用,以步行为主的大众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出行权利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甚至侵犯;另一方面,机动车的快速发展还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步行安全问题凸显,特别是在目前交通伤亡事故居高不下,居民普遍有步行出行危险、不便和不畅的感觉。

在这种“车本位”的规划导向下,国内目前的城市建设模式相应地也存在一定问题。对于宏观城市而言,城市蔓延增加了出行距离,减少了步行出行频率。城市迅速扩张延长居民通勤时间,致使居民更依赖汽车工作生活,进而减少了居民步行出行频率(孙斌栋 等,2008),而且在城市的过快扩展中往往带来配套设施的落后以及土地的粗放使用,其引发的生活不便利、城市环境差以及社会治安问题也大大减少了居民步行出行频率,这种现象常见于城市扩张边缘的近郊地带。

对中观社区而言,超大街区+封闭住区的建设模式正在肢解城市步行网络。受到速度与效率优先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同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缺乏土地利用细分,城市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大尺度、内向型空间特征的超大街区(徐苗 等,2010a);另外,伴随物权私有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多数街区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以满足住户对公共景观环境内向化和内向安全的强烈要求,这种门禁社区模式也因其能够有效地保障个体居住环境质量而备受国人青睐(徐苗 等,2010b)。但是由这种超大街区和门禁社区组成的超级门禁社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空间的阻隔,降低了城市步行道路网密度的密度和连通性,从而导致了城市绿地、广场、街道等社会公共空间的衰退。

对微观街道而言,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街道的交通功能致使步行优质体验退化。传统城市中街道不仅是重要的步行载体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它不仅担负着城市交通功能,同时还承载着商业、社会交往和休闲等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然而,目前的街道设计只考虑如何快速通行,仅仅将其作为交通通道之用,这使得街道空间逐渐失去了生活气息,并呈现出消极、衰败的迹象,有的街道甚至成为城市的不安全地段。

在此社会发展背景与城市建设模式下,步行作为一种绿色的交通方式,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出行成本、增强社会效益等作用,不断被国内外学者研究并证实。其普遍认为步行活动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交通方式,步行活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机动交通相比,不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还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比如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节约能源、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特别是其可以降低人类对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对有效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步行可促进居民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大伦敦合作关系》中对伦敦的调查表明,步行的消费者每周花费的要比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多,比如2004年的调查,不同出行方式的消费者每周的消费情况:步行——91英镑、开车——64英镑、公共汽车——63英镑、其他(出租车、摩托车等)——56英镑、火车/地铁——46英镑。另外,可步行性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房屋等不动资产的价值。一般来说,步行性的提高将促使房屋价值得到巨大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步行出行能够加强居民体力活动,进而减少潜在的因小汽车过度使用而导致的缺乏身体锻炼、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疾病的相关医疗费用(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2010)。而从社会融合角度而言,步行能够为居民创造更多与其他步行者或商业服务人员交流的机会,以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进而有利于居民社会资本的积累。研究表明,一个土地混合使用且紧凑的步行社区具有多种步行可达的目的地,它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使用设施和获得服务的机会,而且居住于步行社区中的人也会因为拥有更好的“社会资本”,而表现出更高的社会参与度。这在居民的邻里关系、社会信任及参政议政等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Leyden,2003)。

总之,高速机动化的城市建设进程,催生了城市空间蔓延、超大街区、门禁社区、公共空间私有化、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等一系列有碍于城市健康发展的因素。已有研究表明,步行作为一种绿色的交通方式,具有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出行成本、增强社会效益等积极作用,因此以城市健康与人群健康为出发点探寻适宜步行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