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设施邻近的步行环境营造
从4.1节实证结果可知,影响人群主动步行意愿倾向的住区环境邻近性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布局和日常服务设施布局两大因素。提高土地利用的多样性是步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出行设施、就业点和居住空间的空间混合。同时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商业、公共服务设施的邻近性布局也是重点。本节从邻近性角度营造适宜的步行环境,提出住区环境规划要优化社区功能布局,强调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功能混合,提高城市功能有效混合使用和统一规划日常服务设施,提高设施多样性和邻近性两大策略。
1)优化社区功能布局,提高有效混合使用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以短距离出行为目的,有效的土地功能混合,减少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时间,从而促进步行出行。土地功能的混合不仅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给居民创造短距离的就业可能,而且其可以在就近范围内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特别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功能的有效混合在出行过程中为完成多种步行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如购物和逛街休闲、下班和购物),这也是诱发居民主动步行出行的重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有效混合”的概念,不仅仅是功能形态上的混合,而是以促进居民短距离出行为目标。
在机动化时代,不可能将工作岗位都安排在步行距离之内,但可以将通勤出行引向公共交通。因此,应重点考虑以包括地铁、轻轨等公交站点为导向的混合开发,引导开发项目、就业与商业服务向主要公交站点集聚(如提供密度奖励等),重点强化以公交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等因素,而不只是设计图纸上的形态。通过借鉴西方新城市主义TOD模式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策略,本文认为公交站点周边的土地混合布局策略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就业区、大型商业区等使用频率高的设施布局在公交站周边,便于居民公交出行;二是将居住、商业和办公等混合性功能布置在居民住区至地铁等公交站步行范围内,减少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而造成的重复交通。从这两点策略可以看出,有效混合的规划设计重点在于以公交站点为核心综合布局交通、就业与生活设施配套。
值得注意的是,有效混合不仅需要明确的规划设计策略,更重要的是规划编制内容与程序的完善。然而在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仍然沿用功能分区方法,即每一个功能区的单一用地性质,这无疑会导致城市功能的有效混合。因此,应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内容与程序,以适应土地混合利用的需要。
2)统一服务设施规划,提高设施多样性和邻近性
功能混合有利于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服务需求,进而为居民步行出行创建有利的条件。要想真正做到有效混合布局应该从居民日常服务设施着手,如何整体布局多样的服务设施(超市、便利店、银行、邮局、医院、公交站点、公园等)并提升其邻近性,以满足较近范围内的生活需求,已经有很多实证研究表明社区生活设施的丰富性和邻近性是影响人群步行活动的主要因素。笔者建议实践规划中可依据居民对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步行时间的舒适度(即人们能够接受的某类设施的舒服的步行时间)作为设施与住户的最长距离,同时建立距离级差进行设施布局(不同地区的人群对生活服务设施的舒适度可通过调研获得),进而建立合理的配套设施及服务,如图4.5所示。从本文的调查研究来看,在日常服务设施布局过程中应在以下两个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①提升日常服务设施种类与数量的供给,加强日常服务设施集聚的布局形态,本文的调查研究也发现日常服务设施的种类和数量,特别是商业设施和绿地设施的数量对步行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日常服务设施布局是否集聚也对步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②加强公交换乘站点的可达性,缩短公交换乘距离。调查研究发现,便捷的公交设施可以增加步行通勤,特别是当住区范围内的公交站点与其他公共设施相结合时,其对步行行为的促进将更为明显。
图4.5 合理的城市规模所需配套设施及服务距离
(资料来源:顾震弘,韩冬青,罗纳德·维纳斯坦.低碳节能城市空间规划策略——以南京河西新城南部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02):94-104.)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在对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规划中,往往因为整体规划不够充分,导致设施配套不成熟,这也是国内城市实践中的普遍问题,主要与目前土地开发和出让模式有关,地方政府出于快速开发目的,倾向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开发商得到土地开发权后往往各自为政,内部建设小配套,导致资源严重浪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物质规划设计层面给予充分的保证,还要在社会制度层面给予充分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