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 步行优质体验的环境特征
人们在步行环境中的优质体验体现在两个方面,如图3.9所示。首先,人在步行环境中的肢体感知舒适性是良好步行体验的基本需求,步行感知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步行设施舒适性与步行环境舒适性两个方面。其次,在满足了基本的肢体感知舒适性后,更好的步行体验与更高层次的心理审美感知也密切相关,具有较高审美性的步行环境主要表现为步行环境形式美和步行环境内涵美。
图3.9 步行空间的优质体验
1)舒适性
舒适的步行设施、宜人的步行环境是吸引人们主动步行的重要触媒因素。完善的步行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步行出行行为的选择,研究表明,具有专用的步行道、路面铺装整洁、道路平缓、拥有街道休闲家具小品的街区,人们选择步行出行的频率会更高(Krizek et al.,2006)。同时,环境安静、噪声污染小、环境卫生状况良好、绿化景观宜人的步行环境也使得步行活动更加舒适,从而促进步行活动的发生。
(1)步行设施舒适性
在步行设施舒适性方面,较多学者关注人行道使用的舒适性,认为步行道的舒适性和步行行为有显著关系。首先,在人行道宽度方面,综合考虑人流量,并减少街道上的货物堆放,减少机动车停靠,才能满足人们步行尺度的舒适感。通常情况下,对于普通人而言400~500 m是能够普遍被接受的步行距离,500~1 000 m的距离是舒适性步行距离的极限,超过1 000 m时人们将很少选择步行的方式(扬·盖尔,2002)。其次,研究表明,在步行道舒适、无障碍的社区中,人群步行频率较高(Booth et al.,2000),街道设施的数量会促进人们的步行舒适性,设施的位置也会影响使用的便捷性。研究认为,人行道的宽度、人行道的路面铺装材料、人行道上是否有台阶和坡道的设置、过街设施等都能影响人群步行体验的舒适性(Borst,2008)。此外,为步行者提供恶劣天气下的防护措施(如雨棚、骑楼等)、街道座椅、饮水设施等城市家具也会影响人群的步行出行意愿(Suminski et al.,2005)。
(2)步行环境舒适性
舒适感对步行导向的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街道景观的舒适感是决定人们步行远近的重要因素。步行环境的舒适感与街道交通环境、绿化景观丰富性、街道卫生状况相关。机动车车速较慢、路边停车少、宜人的安宁化交通环境会使得环境更适宜步行,绿化的丰富度和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同样会提升步行环境的舒适感,并且保证绿化植物、天空和建筑在视线内相对均衡的出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步行的舒适感。此外,人们肢体所感知的空间尺度、空间质量对步行舒适性也有着决定性影响,尺度适宜、空间多样、空间安全度较高的步行环境更能激发人们的步行兴趣和促成步行停留活动。天气状况、气候、空气湿度等微环境要素也对步行舒适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步行体验的舒适程度将直接影响步行活动的时间和频率,本书针对人群步行体验舒适性的需求,通过相关文献综述提取出影响步行环境体验舒适性的步行空间环境要素。在重视局部设施的设置布局基础上,还要重视整体环境体验的舒适感,吸引人群的步行活动。
2)审美性
人群对建成环境的审美表现出了两面性,即个人性和公共性。审美体验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必然具有个体性,可能会随着人们的性格、社会和文化背景、目标、期望和环境要素的不同而变化。但是,美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研究证明,环境比人格更能影响人们的审美。所以,“美学”在城市街道景观的应用更应该深层次地表现为人、景、街道三者之间产生的交流互动和感受。
空间环境在满足步行的肢体感知舒适性的基础上,更高导向应是满足人群心理对于美的需求,良好的步行环境美感不仅提升空间吸引力,而且有效促进人们的步行活动。“美丽”的街道不仅体现在街道空间的多样、步行空间的序列、步行景观的魅力上,也包含了空间“文化性”“愉悦感”“归属感”等更深的情感意义。本节主要从步行环境形式美和步行环境内涵美两方面探讨步行空间与审美感知的关系。
(1)步行空间环境形式美
形式审美也称为直接审美,指人们对所感知到的物体的色彩、外形、种类,本能地产生的感觉。统一变化、均衡稳定、比例尺度、节奏韵律等可作为其基本法则。建成环境的形式美要素符合一定的规律,才形成一种更直观的美感。经过归纳发现影响步行空间的形式美要素有围合感、复杂感、通透感和秩序感4个方面。
步行空间复杂感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所感受到的环境中显著差异的数目有关,它是变化着的形状、大小、材质、建筑和装饰共同作用,是各种要素在空间中组合和排列的结果。复杂性低的空间容易给人单调、枯燥的感觉;相反,复杂性较高的空间能够给人丰富的视觉体验,吸引更多的人步行。研究表明人们通向目的地的环境吸引力能够影响人们的步行行为(Lee et al.,2008),适度复杂的步行空间可以提供人们足够有趣的事物去观察和感受,正如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的,一个丰富的街道会让人觉得步行距离看起来很短(扬·盖尔,2002)。适度的标志设置也对复杂性的提高有积极作用(Nasar,1994)。Borst等对影响人群步行的街道环境特征的研究表明街道上出现不同的建筑类型、街道上高层建筑的数目、街道商店的橱窗都会带给人们不同程度的复杂体验,从而吸引人群步行活动(Borst,2008)。
步行空间的围合感是由室外空间的垂直元素定义和形成的,涉及步行空间尺度、高度等方面的特性。阿兰·B.雅各布斯(Allan B.Jacobs)曾说:“伟大的街道都有清晰的轮廓,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边界,常常是各种各样的围墙,它们界定道路边缘的位置。”Isaacs R认为围合感是一种重要的城市设计品质,不同程度的街道开敞与围合程度会给街道的美感造成重大的影响(Isaacs R,2000)。
通透感是指人们通过门、窗、围墙和栏杆对街道立面内部事物或者活动的感知状况(陈泳 等;赵杏花,2014)。阿兰·B.雅各布斯曾说过,“最优秀的街道的特质是:他们的边缘都是透明的”。通透感的经典例子是橱窗上展示的优美的商品吸引过路者围观,然后进入店内购物(Ewing,2009)。
秩序感涉及步行空间环境是否协调和有意义,关乎人们对步行环境理解的难易程度。Nasar表明了秩序感是空间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Nasar,1994)。
步行空间的复杂感、围合感、通透感和秩序感能够通过建筑的类型和数量、多样的建筑风格和立面装饰、透明度、景观元素、标志、街道家具及人的活动等因素来控制(Ewing et al.,2009)。人群喜欢在视野开阔、街道封闭性弱的街道行走,另外街道上的草地、灌木丛、河流、小渠、池塘和小路灯等都会吸引人群步行,街道上的树木和动物活动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Borst et al.,2008)。其次,景观绿化能够对步行环境的审美感知起到重要的影响,Tight等在“英国国家报告”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任何形式的植物的存在,无论是十分显眼的公园,还是很小的绿地草丛,都是人们接近自然的方式(Tight et al.,200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对于步行环境的审美感知需求逐渐增强,美丽的步行空间环境明显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近年的绿道建设、滨水步道建设以及各地出现的高架步行空间都因其独特的景观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提高步行频率和强度,增强了步行环境的吸引力。
(2)步行空间环境内涵美
内涵美是观察者对自身心理世界的一切内省式把握,物质环境都有其代表的个人意义、历史意义和场所意义。对于空间来说,个人意义是指改善人们心情的作用;历史意义表现为空间对其文化、历史和文脉的传承;场所意义表现为使用者的认同程度。本书将街道的内涵美归纳为文化感、愉悦感和归属感。
文化感是指通过地域文化、社会风俗、风土人情、民族气氛、社会经济状况等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为一个场所提供了物质的、精神的和感知的属性,正如阿诺德·贝尔伦特(Arnold Berleant)在《环境美学》中提出,“审美价值必须放在它们的文化和历史的语境中来考察”,所以,文化感是步行空间内涵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愉悦感在步行需求层级里处于最高层级。涉及环境对人们步行活动的吸引程度、趣味程度以及人群活动的影响。人们在街道环境中愉悦感表示步行空间的物质环境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现了物质环境对于个人的意义。
归属感是指与人群活动有关的场所,使其产生认可、喜爱和依赖的感觉(Hester,1984)。归属感能够满足人们塑造社区意识,承载人群对过去的记忆的能力。具有归属感的步行空间使得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场所,使其具有的场所意义。Mehta将归属感作为人们步行活动的最高层次的需求(Mehta,2008)。
综上所述,本书在人群审美需求的两个层次下,得到最常见的关于描述人们对步行空间心理反应的主观因子,形式美方面包括复杂感、秩序感、围合感与通透感;内涵美方面包括文化感、愉悦感和归属感。这些因子基本上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人对步行空间环境的审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