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体力活动是有效缓解慢性病的重要途径

1.2.1 体力活动是有效缓解慢性病的重要途径

当今全球许多慢性病逐渐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7年发布的《2017世界卫生统计报告》(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7)显示,有4 000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据总死亡人数(5 600万人)的71.4%。同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我国首个利用大数据系统解读的家庭健康状况报告——《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在线就诊中慢性病患者数量较2013年增加8.2%,有53.2%的被访者家人患有慢性病;此外与2013年数据相比,2017年一线城市白领中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下降了约0.8岁,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普遍性“亚健康”状态出现了进一步恶化趋势,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疾病,开始向更年轻的群体蔓延。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许多贫困县也达到60%,并且,城市比农村地区慢性病死亡比例更高(中国慢性病报告,2006)。慢性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样惊人,估计我国未来10年内,仅心脏病、中风和糖尿病导致过早死亡的国民收入损失将高达5 580亿美元(中国科学院,2009),预计至2025年,慢性病引发的相关经济损失将占我国GDP总量的9%(中国科学院,2009)。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慢性病防治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和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过早死亡率分别较2015年降低10%和20%的核心目标,并提出了16项具体工作指标(表1.1)。在此基础上按照从主体到支持性环境的顺序,针对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技术支持等方面提出了慢性病防治的措施要求。

表1.1 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主要指标

续表

资料来源:《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办发〔2017〕12号)。

除以上工作指标外,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许多慢性病还与肥胖有着密切关系。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低劣的卫生设施与环境已不再是影响人们健康问题的首要原因,取而代之的是诸如缺乏体力活动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等诱发肥胖等原因(Jackson et al.,2003)。肥胖所引发的众多健康问题尤为严重。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显示,美国大约37%的成年人处于超重(体重指数25~29.9 kg/m2),22%的成年人处于肥胖(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30 kg/m2)(Vojnovic et al.,2006)。《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不论成人还是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幅度都高于发达国家。并且超过8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冠心病、骨关节炎、胆囊炎等疾病,大约40%的肥胖者同时患有上述多种疾病。不容置疑,这些慢性病产生的严重后果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抗击慢性病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社会的危害已刻不容缓。

肥胖等慢性病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个体差异、饮食、身体锻炼和环境因素等。但是,人类遗传基因的改变不可能在短期内如此迅速。从本质上看,肥胖是身体消耗的能量低于摄入的能量所产生的。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过长时间伏案工作、不参与运动、缺乏体力活动、依赖机动车出行等生活习惯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产生这些慢性病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之一(Hansmann et al.,2007;Jackson,2003)。据统计,我国成年人每周平均体力活动量1991—2006年15年间下降了32%(Ng et al.,2009)。

有效的体力活动是减少肥胖等慢性病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2017年《Nature》杂志刊登的斯坦福大学相关研究显示,肥胖率的高低和体力活动密切相关,体力活动量越高(每日步数越多),体力活动差异性(Activity inequality)(如一个地区的居民每天步行的步数相近,则意味着体力活动差异性小)越小,肥胖率越低(Althoff,et al.,2017),如图1.1和图1.2所示。

图1.1 每日平均步数与肥胖分数的关系

(资料来源:Althoff T,Sosi R,Hicks J L,et al.Large-scale physical activity data reveal worldwide activity inequality[J].Nature,2017,547(7663):336-339.)

同样,吸引人们主动步行、骑行、与健身锻炼等增加人群体力活动机会的人居环境(即主动式健康干预的人居环境)是消除肥胖,有效增强人群健康、遏制慢性病发生的重要途径(谭少华 等,2010b),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步行适宜性,引发人群主动步行的意愿,已有研究证实,步行适宜性高的城市人均步数要高于步行适宜性低的城市(Althoff et al.,2017),如图1.3所示。

综上所述,以人群体力活动中发生最频繁的步行活动为研究切入点之一,从建成环境视角研究步行活动的特征与促进方式,力图降低城市居民患慢性疾病的概率,这无疑是关系人类健康水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图1.2 不同国家体力活动差异性与肥胖分数关系

(资料来源:Althoff T,Sosi R,Hicks J L,et al.Large-scale physical activity data reveal worldwide activity inequality[J].Nature,2017,547(7663):336-339.)

图1.3 步行适宜性与平均步数关系

(资料来源:Althoff T,Sosi R,Hicks J L,et al.Large-scale physical activity data reveal worldwide activity inequality[J].Nature,2017,547(7663):33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