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人群对环境的适应性与感知
1)人群对环境的适应性
“adjustment”一词意为“协调”或“适应”,由英国学者罗士培(Percy Maude Roxby)于1930年首先创用。它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的可能性(张雷,2015)。适应论又称为协调论,作为人地关系论的一种学说,是受到可能论的影响而产生的。适应论试图从人类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角度来解释人地关系,认为人们想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既定的目的,就必须适应外在环境,与外在环境保持平衡(杰弗里·马丁,2008)。19世纪末以来,人类学者在研究中也逐渐认识到人类分布特性与环境分布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协调关系,提出了与人类生态学近似的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其研究重点亦为人类社会如何协调与空间环境的关系。20世纪中期,人口数量的增长带来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同时,也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能力变强;相对应的空间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也日益明显,长期过度消耗自然必然带来人类的生存危机。为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人类生态学在20世纪70年代里重新兴起。80年代开始,为使人类更好地适应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适应论主张研究如何协调空间环境与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该理论受到广泛重视。
一直以来,建筑与城乡规划领域致力于通过发现优良的空间环境特征、塑造良好的空间环境以及改造不良的空间环境。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空间环境对人群生理及心理产生影响,使人类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促进人群健康的行为活动,改善人体机能。可以发现,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一直都是建筑与城乡规划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点。
2)人群对环境的感知
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核心观点认为,人类通过对所处环境的感知产生行为,而行为的发生是受思想意识的支配,人类在环境中所发挥的各种可能性是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的,而不是随机的、任意的和毫无规律可循的(郑昭佩,2008)。通过研究人类对环境的感知以及环境促进人群产生的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传统的人地关系研究中,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后果以及人类所产生的活动行为,并且理性化、概括化地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而环境感知论中则强调人类行为的感知过程,更加注重通过这种“感知关系”将环境与人类相互关联。感知论可谓人地关系之间的协调与调控,作为一套新的理论研究体系,其中,并不是单纯考虑人与物质环境的关系,更是融入了心理因素这一介质,将地理学对人类行为的思考推向层次更深、构架全面、体系完善的领域中去;人类受环境影响所表现出的行为,首先是对环境建立一种直觉与认知,而行为方式不单纯是简单的发生,其背后受到原动力、激励、决策与反馈等一系列的关系机制制约。这一理论体系的诞生是先前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等人地关系理论的完美补充(Driver,2013)。
在现实生活中,环境对人群健康不是直接产生影响的,在此之前,人群与环境之间会有一系列的感知过程。当人身处一个环境中,首先会对此环境产生一种认知,并且这种认知会形成一种特有的认知模式,进而促进形体下一步的具体行为反应。久而久之,通过对多种环境的认知,当人多次来到同类型的环境中,身体则能快速地对此产生感知,进而发生特定行为,如图2.4所示。这也是步道有利于促进人群的身体健康、公园有利于促进人群的心理健康、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有利于促进人群社会交往健康的原因所在。总之,环境一方面影响人群行为,另一方面人群对环境产生感知并适应环境,进而产生健康效益。了解此种规律后,则可将其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在了解人群某种健康需求的情况下,适当地对建成环境设计进行调整,则可达到相应的目的。
图2.4 人与环境的感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