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住区环境引发步行行为

2.3.1 住区环境引发步行行为

步行行为不仅有利于绿色交通方式的出行,还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出行成本、增强社会效益、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为本书研究适宜步行的建成环境提供了现实意义,如图2.8所示。

图2.8 步行行为的现实意义

(1)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

步行作为一种绿色无污染的交通方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Southworth,2005),其不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还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节约能源、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等,特别是可以降低人类对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的依赖,对有效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积极的意义。

(2)降低出行成本,提升经济价值

长期进行步行出行的交通方式,有助于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节约了使用小汽车带来的汽油、保养、维修等费用。步行行为可促进居民消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大伦敦合作关系》中对伦敦的调查表明,经常步行的消费者每周的花费要比长期待在室内的人的花费多。例如,2004年调查不同出行方式的消费者每周消费的结果如下:步行—91英镑、开车—64英镑、公共汽车—63英镑、其他(出租车、摩托车等)—56英镑、火车/地铁—46英镑。另外,步行行为的发生频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房屋等不动资产的价值,一般来说,有利于步行的公共空间数量的提高将促使房屋价值得到巨大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步行行为能够加强居民的体力活动,进而减少潜在的因小汽车过度使用导致的缺乏身体锻炼、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疾病的相关医疗费用。

(3)加强社会交流,增强社会效益

经常进行步行行为能够为居民创造更多与其他活动者交流的机会,以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进而有利于居民社会资本的积累。研究表明,土地混合使用且紧凑的社区环境,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步行可达的空间和设施使用的机会,而且居住于该社区中的人也会有更好的“社会资本”和更高的社会参与度,这部分人群更有可能认识他们的邻居、积极参政、信任他人等(Leyden,2003)。

(4)增强身体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吸引人们主动参与步行活动和骑自行车出行、方便参与健身锻炼等机会的人居环境是消除肥胖、有效增强人群健康、遏制慢性病发生的重要途径(谭少华 等,2010b)。步行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防治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Ⅱ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有效方法(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96)。

通过上述总结可知,步行行为的发生对环境、交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均有积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体现在人群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住区与人群生活息息相关,作为城市区域内人们的居住空间,它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多项研究表明,住区环境要素对人群行为有着直接影响。绿化环境优美、视觉丰富、连续性较强和界面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道路,是人群发生步行行为的主要场所(Heinen et al.,2010);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住区环境设计,能够让人感受到安全、舒适,人们更倾向于在其中进行体育运动、散步、骑行等体力活动(Wendel-Vos et al.,2007);方向感明确和可识性较高的路网设计有助于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采用步行的出行方式(Li et al.,2008),而趣味性与探索性较强、无障碍活动设施配置齐全的环境,则分别能够吸引儿童和老年人在其中进行游玩、漫步等休闲性行为。可见,住区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群的行为活动。良好的住区环境,往往有着指示性较强的慢行交通步道、优美连续的公园绿道或是生活氛围浓厚的小型商业街区,这些空间场所不仅能够提升整个住区环境的活力,也是积极引导人群发生步行行为的主要活动场所。因此可以简单理解为,良好的住区环境能够引发步行行为,而步行行为是具有众多积极意义的,这将有助于促进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