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城市移民原因
国内外学者们研究城市移民的原因大体基于经济学、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三类角度。
1.经济学的角度
Larry A. Sjaastad(1962)和Michael Todaro(1970)等学者以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工资差距的定量分析为基础,认为移民行为的产生取决于当事人对于发生迁移后获得收益的估算,当移民后预期获得的收益明显高于移民成本时,移民行为就会发生。Oded Stark(1991)等认为收入差距对于移民行为的影响不同,引发移民的原因不是两地收入的绝对差距,而是因为对比参照之后使人产生的心理落差。同一地区内,处于收入底层的家庭相对于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来说更易选择移民。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相对于收入不均衡的地区,居民的安居心理更强烈,不易产生迁移行为。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Alejandro Portes等(1985)提出了“族群聚集区理论”,他们认为已成功的移民群体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圈对原来居住地的人群产生了特殊的吸引力。近年来,在商品、资本和信息的国际流动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将人口流动与全球化趋势研究结合在一起。
2.社会环境的角度
首先,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越会对人口迁移产生拉力。例如,美国的“淘金热”以及中国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等,都证明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社会习俗差异也是影响城与乡、城与城之间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此外,社会政策也是影响城市移民的重要维度,例如,新疆建设兵团的屯垦、“三线建设”等政策项目,造就了一批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移民。
3.个体差异的角度
个体差异是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推力,在迁移流动中最有活性的年轻人是主要载体。因此,年龄在人口迁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外出务工、经商、学习的群体中年轻群体所占的比例最高,大量活跃的年轻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在农村中的多是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特殊的留守群体也从侧面反映了移民的个体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