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 公共服务因素
2025年09月26日
4.1.3 公共服务因素
国外学者最早关注到了公共服务对城市移民的影响,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Tiebout(1956)所提出的公共服务会对百姓居民地选择的影响,该学者认为,人们更愿意选择符合自己偏好类型的居住地居住,从而形成人口迁移。在国内方面,夏怡然等(2015)研究发现,劳动力选择流向城市时不仅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了能够享受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等,虽然工资收入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要大过公共服务,但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人口向公共服务水平较高且工资水平也较高的大城市集聚的状况,促使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更加均匀化。现实生活中,伴随着户籍制度在中小城市的放开,城市移民人口享受城市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多,相较之前较为严格的户籍制度,流动人口很难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的机会。步入21世纪,为了全面促进人的城镇化,中央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保障流动人口真正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当前,劳动力选择流向某个城市,不仅要考虑该城市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而且还要综合考虑该城市的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因此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疗也成为城市移民决策的重要依据。一方面,从城市地域差异角度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由于拥有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吸引劳动力定居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从城市规模角度来看,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对城市移民的吸引程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尤其对出于长久定居目的的流动劳动力而言,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越来越成为其选择流入地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