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6 交通可达性增强

5.5.6 交通可达性增强

区位理论认为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到市场潜力、服务水平、资源禀赋、交通通达性和土地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具备交通可达性强、服务水平高、税负水平低、土地价格低等优势的地区,通常是企业区位选择的理想地。然而,地区的区位优势并非不变,而是在时空压缩下随着交通工具等发展处于持续变化过程中。自1843年被迫开埠通商以来,得益于海运、陆运等交通设施发展,上海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吸引大量企业进入,并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成为远东的国际金融中心、全国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上海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突出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的工业中心,主要承担工业生产功能;之后,上海持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其中,“十一五”期间上海交通建设投资累计达到3 630亿元,该数字占同期上海GDP的7.1%。伴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长三角城际轨道网组成的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初步建成,上海城市发展以“五个中心”建设为重点,并初步形成了枢纽型、功能性和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构架。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显著地提高了上海的运输能力、路网承载能力并增强了上海的交通可达性,为增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科创及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奠定了基础。张蕾等(2014)对虹桥机场空港经济区的企业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虹桥机场空港区的企业高度集中在0~6 min的交通可达性强的区域,而交通可达性较差的区域均无企业进入,企业密集区与交通可达性区域在空间上高度吻合。可见,交通可达性通过影响企业空间布局,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