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6

亲爱的读者,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在来井冈山之前,我真的没有想到,也不会相信,因闻名世界并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井冈山而得名的井冈山市,竟然是国内出了名的贫困县。

要知道,井冈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它哺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革命的许许多多个“第一”,比如:建立了第一支正式的红军部队,开天辟地有了人民的子弟兵;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工作制度,这一制度成为我军的制胜法宝;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也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实践并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而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人民军队,滋润了中国革命。

要知道,井冈山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来看如下一组数字:井冈山儿女当年参加红军的共有18万人,在战场上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5744人。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的宁冈县(2000年并入井冈山市)当时人口才9万多,却有3600多人参加了红军、3800多人参加了暴动队、1100多人参加了赤卫队、1600多人参加了少先队、1300多人参加了儿童团,还有4100多人支前、880多人参加了妇女洗衣队。1928年8月,红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出击湘南,国民党反动派和地方反动武装卷土重来,宁冈古城的寺源村第四次遭到反动派洗劫:仅有32户人家的村子,有28户民房、3座祠堂被烧毁;130多人的村庄,就有10多名干部群众被杀害。整个井冈山斗争时期,寺源村有40多人为革命牺牲。1929年1月,红军主力向赣南游击,离开井冈山,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又杀气腾腾重返井冈山,大肆烧杀,进行疯狂报复:大井村被烧了9次,小井村被烧了13次;从井冈山的下庄到荆竹山的50里路段内,所有民房被烧毁;井冈山五大哨口内,原人口不满2000人,被杀害的群众超过1000人;大小五井120多户居民,被杀绝的达69户;只有250多人的茨坪,敌人先后7次杀害群众达64人。1949年,当人民解放军解放井冈山时,他们看到当年的根据地民不聊生、遍地白骨,几十里路没有人烟,一片凄凉景象,不禁为老区人民的牺牲洒下了热泪……

——你还记得《八角楼的灯光》吗?

——你还记得《朱德的扁担》吗?

——你还记得《井冈翠竹》吗?

井冈山的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曾经照亮我们少年时代的梦想,曾经点燃我们人生信仰的火炬,也曾经温润我们的初心,鼓舞我们砥砺奋进。

人们不禁要问——新中国成立70年了,改革开放40年了,曾经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老区人民却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得起老区人民吗?2019年11月,笔者刚刚结束井冈山神山村的采访行程,在北京东城区图书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做“人民的胜利”的讲座时,就有读者向我发出了这样尖锐的提问。

不可否认,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走进井冈山,知道了它的过去,了解了它的现实,才能看清它的现在,从而展望它的未来。而一个地方的发展和建设,既摆脱不了自然条件的客观制约,也离不开社会人文的主观开放。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井冈山地处罗霄山脉,位于湘赣边界,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边远山区。这里气候多变,雨水较多,具有“同山不同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地质灾害频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直到1958年它才有了第一条出山的省级公路。

从社会环境上来看,井冈山的村庄布局分散,人口居住零散,村与村之间跨度大,因此,教育、医疗、文化活动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通信等基础条件很不完善。在国家的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国家的财力支援,只能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暂时先行解决市政建设等大的方面的问题,却无法深入到千村万户,更难以为每一户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排忧解难。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井冈山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与沿海、平原地区相比,尤其与交通便利、发达的大城市相比,已经不是存在差距的问题,而是在经济发展的现实对比中,反倒呈现出逐渐落后的趋势。

正因此,井冈山成了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三区叠加”的贫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