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站在我面前的这位看上去显得有些少年老成的男人,名叫黄承忠,其实他是1977年出生的,刚刚步入不惑之年。他从2003年12月开始在神山村挂点任工作组组长,直至2018年10月离开,在神山村整整工作了15年,可谓神山村脱贫致富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也是贡献者。
“15年前,神山村连自行车都骑不进去。那时,我从茅坪骑车到了桃寮就得下车,把自行车放在桃寮村村支书张桃秀家里,然后步行4公里,要走一个小时,才能到神山村。那条路只有50厘米宽,真的是羊肠小道,高低不平,还有陡坡、悬崖。进了村,猪屎、牛屎一堆一堆的,狗屎、鸡屎也遍地都是,简直脚都放不下去。”说起第一次进神山村的印象,黄承忠仍然记忆犹新,唏嘘不已。
神山村为什么贫困?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黄承忠回答得十分干脆:“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交通闭塞,资源丰富却走不出去;另一个是教育落后,文化水平偏低。”
的确,神山村位于茅坪乡驻地偏东南约11公里的崇山峻岭的山谷之中,自古以来交通不便。有一句顺口溜说:“神山自古一条路,神山周山路一条。”神山村是茅坪乡乃至井冈山最小的一个行政村。从地理位置来看,神山村几乎处于一个山旮旯的死角,是茅坪乡最偏僻的一个小山村。在战争年代,神山村位于峻峭雄伟的黄洋界北面脚下,与世隔绝,山高皇帝远,的确是一个逍遥遁世的好地方,是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曾经风靡全中国的口号,几乎人人皆知,但很少有人想到这句话是多么的深刻而富有哲理,且极富现实的质感,不仅看得见,而且也摸得着。在神山村,我再一次体会到它的深刻。对扶贫开发工作,对有过脱贫攻坚经历的人们,尤其是对偏僻贫困的山区老百姓来说,这句话,就是真理。
井冈山市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庄,就是神山村。
从230省道通往神山村的乡道,尽管只有3.5公里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却经历了4次改造升级。
第一次是2002年,神山村通过了“村村通”工程立项,2005年建设完成了第一条村级公路。尽管是一条土坯路,却结束了几百年来神山村不通公路的历史。黄承忠记得,公路修通的那一天,村里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自发地买来鞭炮燃放,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比过年还要热闹,还要高兴。2000年至2012年间担任神山村村委会主任的赖福山,一说起这条路的建设,至今依然有一种成就感。他说:“这是我当村委会主任10多年,为乡亲们做的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第二次是2007年,神山村对土坯泥巴路实施了水泥硬化。这时的神山村才真正拥有了一条像样的公路,结束了不通车的历史。神山村盛产的竹子、木材终于可以从大山里运输出去了,孩子们也可以到乡里、镇里更好的学校读书上学了,年轻人也开始去遥远的城市学手艺或打工挣钱。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沿着这条乡村公路,乘车来到了神山村。
第三次是在2016年,神山村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乡村公路进行了拓宽加固改造。
第四次是在2017年,为了应对游客不断增加的情况,神山村将道路再次拓宽改造、延长,同时新建了环村公路,路面也由水泥改成了沥青,增加了绿色的护栏。而神山村通往象山庵和茅坪镇的道路还在不断地扩建。
因为交通不便,也曾导致神山村的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1956年,赖林福率先在周山兴办过一所民办小学,他因此还曾被评为优秀教师,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69年,神山村开设了一个教学点。后来,因为计划生育出生率低,生源减少,神山村在整合教育资源时就撤销了这个教学点。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在神山村只能上到小学三年级,四、五年级就得翻山越岭到坝上村的学校去读书,初中更远了,要步行到大陇。山高路远,树高林密,路窄人稀,求学之路相当艰难,因此辍学率相当高。黄承忠说:“2003年,我来神山村的时候,村里只有一个大专生、一个中专生。小学毕业的也很少,高中和初中毕业的是少之又少了。”
说出来,你或许不会相信,神山村直到2004年才通电。这是我根本没有想到的。
有了电,神山村亮了。
但,电灯并没有很快就照亮神山村脱贫致富的道路。
直到2013年3月23日,新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的到来,才让神山村渐渐地走进人们的视线。黄承忠清楚地记得,强卫书记是在履新三天之后就来到了神山村。
春日井冈,万木葱茏。这天上午9时,新任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吉安市、井冈山市几位领导的陪同下,轻车简从、翻山越岭,抵达神山村。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到神山村视察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强卫书记一行沿着崎岖山路步行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神山村乡亲们居住的一栋栋破旧的黄土颜色的土坯房,整洁美观的自然环境遮掩不住满眼的贫困和落后。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11月出版的《茅坪乡志》,收录了当年强卫书记视察茅坪乡的新闻报道资料。原文摘录如下——
强书记问巫太明副市长[12]:“你们扶贫工作主要做什么事?”巫太明副市长说:“一是进村搞调研,二是制定扶贫规划,三是进村入户扶贫。”来到村中心,强卫书记看到一栋三层砖混房,别具一格,问这是什么房子,大家回答说是神山村新建村两委办公楼。强书记问:“建的钱从哪里来?”乡村干部回答说,是省、市、县、乡四级统筹,书记问:“井冈山市的村委办公楼都有这么好吗?”陈(敏)市长说,大概一半多是这样,茅坪乡6个村,其中5个村新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
强卫书记进村的消息不胫而走,闻讯而来的群众夹道欢迎,大家鼓掌欢呼:“强书记好!”强书记一一和当地群众握手致意。当群众听到陈敏市长介绍说,强书记刚上任第4天,就到井冈山走进神山村看望大家时,村民们非常兴奋,纷纷表示感谢强书记和各位领导对老区、山区群众的关心。村老支书彭水生举起大拇指说:“强书记刚刚上任就来看望我们,真是我们的好书记,你来了我们一定会富裕起来的。”强书记说:“我刚刚来,还没有帮助你们什么,还不能算是好书记,但是我们一定会努力让大家生活好起来的。”
走进贫困户张成德家里,强书记和大家围坐在简陋的八仙桌上,书记仔细询问张成德、彭夏英夫妇俩家庭情况,得知张成德有两个儿子在外地打工,老母亲84岁,家有3亩田和一些菜地,全家有政府低保,参加了新农保和新农医,当地市、乡干部扶贫还送了5只黑山羊,全年人均收入3000元时,强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当书记问到新农医要交多少钱时,彭夏英回答说,每人50元。书记又问在哪里看病,能报销多少。张成德夫妇说,在乡卫生院看病,很方便。书记又来到厨房,揭开窝(锅)盖并察看整个房屋结构情况;询问这栋土坯房什么时候建的。看到破旧的房屋,强书记关切的(地)问道,怎么不建新房?彭夏英说,一是没有资金,一栋要15万元;二是两个儿子要结婚,因为离市镇太远,外地姑娘不愿嫁进来,先完成儿子婚事再说。强书记还问张成德夫妇有什么要求?他们说,小儿子很想回村里搞特种养殖,但是由于没有技术,失败了好几次。强书记听说后,他当即叮嘱在场的当地干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党和政府也有责任帮助群众,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地)对一些青年提供特种养殖等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让他们能在家里致富奔小康。针对老张两儿子想结婚,但是不愿回来建房,书记说,当地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把他们吸引到小城镇居住创业。
来到葛湘村家,残疾人葛湘村和他71岁的母亲左细英早就在家门口迎接书记。他握着书记的手来到屋里,书记问他们家通电了没有,有没有电视和电话,喝什么水,并进入厨房查看他家的饮水,得知乡村已经为他家接通了山泉水后很高兴。强书记又到他家后院,不顾臭气,掀开旱厕门进入厕所间查看。大家无不佩服强书记这种做工作作风。看到左细英家养了耕牛,他又停下来仔细了解左细英家养牛的情况,并当场对左细英年老、儿残疾所表现的乐观和勤劳、不等不靠精神表示赞扬。在左细英家出来的路上,强书记还仔细向乡村干部了解神山村毛竹低改情况和神山村小学生读书情况。神山村独特的客家文化和淳朴民风及整洁干净的良好生态环境给强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军烈属左秀发家,强书记对烈士左桂林第四代也是村支委的左香云经营的竹制品加工很感兴趣,仔细了解生产工艺流程,产品销售和利润等情况,勉励左香云扩大规模带领当地群众共同致富。他对左秀发一家说:“你们是革命后代,党和政府永远不会忘记你们长辈所做的贡献,一定会加大对革命后代的扶助,使你们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强书记还对以上贫困户和军属送上了慰问金等物品。时间不知不觉到了10点多,强书记一行准备前往视察下一站。全村村民依依不舍地聚集在村口为强书记送行,这时双休日在家的一群小学生,在人群中一声声喊着:“强爷爷好!”“强爷爷好!”强书记十分激动,抚摸孩子们的头,拉着孩子们的手,勉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多为国家做贡献。在场群众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强书记不断挥手致意,向当地群众道别。[13]
2017年4月,神山村正在进行土坯房改造工程。这一天,左从林的屋子正在换瓦,忽然刮起了大风,暴雨如注,施工队的工人们都停工躲雨去了。看着大雨像瓢泼的一样,从屋顶还没换好的“天窗”处直往屋子里灌,左从林着急了。能不着急嘛!搁谁谁都着急!左从林急得直跳脚,跟工人们吵了起来。可是工人们就是不搭理他,没有一个人愿意爬到屋顶上去遮盖。黄承忠知道后,赶紧冒雨跑来了,毫不犹豫地带头和其他党员干部一起登上梯子,爬上屋顶,用油毡、雨布把没有换好瓦的“漏洞”遮盖上。后来,几位党员干部都因为淋雨而感冒发烧了。这件事,一下子感动了神山村的群众,人们觉得党员干部还是好样的。很快,37栋土坯房全部实施了改造,实现了人人有安居房。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农村政策千条万条,最终都得靠基层党组织、靠基层干部来落实。2015年担任村支书后,黄承忠积极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实现了“三会一课”的正常化,努力把党员干部的思想搅动起来;针对村班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他增加了两名副书记,一名分管新农村点建设,另一名分管旅游协会,使神山村各项工作都走上正常化;派一名干部专门管理村里的事务,并成立了监督领导小组,由威信较高老党员老干部组成,村里各项决策的实施、扶贫资金的使用、村财务、党员干部的工作等都接受他们的监督。要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带头人队伍,打造有向心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村支部班子,各项工作布置下来了就能够马上办,办得好。
作为乡里下派的干部,黄承忠在神山村一待就是15年,这个时间不算短。2017年,黄承忠荣获“吉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井冈山报》以《平凡中的光辉》为题对他的先进事迹做过报道。这年11月17日,荣耀时刻再次光临。黄承忠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镇代表的身份,走上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领奖台,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如今,不再担任神山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手机的屏保依然是一张习近平总书记来神山村在村部门口与他握手的照片。他说:“我永远珍藏着这张照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采访结束后,我赶回神山村。汽车在盘山道上盘旋,过了黄洋界,我忽然想起毛主席1965年回井冈山时写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心中默默地吟咏起来——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是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脱贫攻坚之路,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奋进;脱贫攻坚的高山,也需要一代代人的艰苦攀登。
[1]此章节内容大部分参考引自《毛泽东传(1893—1949)》第八节《上井冈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59—180页。
[2]1927年10月7日。——编者注
[3]此处的“第一届司令”与前文的“一个武汉军校的学生”是同一人,名叫余洒度。“新的司令”名叫陈浩,后来因背叛遭处决。
[4]当年与毛泽东进入井冈山的还有罗荣桓、张宗逊、宋任穷、谭震林、杨立三等人。
[5][美]埃德加·斯诺笔录:《毛泽东自传》,汪衡译,丁晓平编校,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75—77页。
[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一八九三—一九四九)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218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
[8]《“中国式扶贫”面临历史大考》,《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6月23日。
[9]《茅坪乡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250—251页。
[10]《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1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12]巫太明,时任井冈山市挂神山村扶贫工作组的副市长。
[13]《茅坪乡志》,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11月版,第378—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