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上选举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提出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1]的战略目标。
11月16日,习近平发表重要文章,专门论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的这句话,情深意长,充满着诗情画意。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怀着对人民深厚的感情,从云贵高原到茫茫草原,从黄土高坡到雪域林海,从西部边陲到中原腹地,跨过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
在这里,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在来神山村视察调研之前,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都做了哪些重要论述和决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第一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从此,“精准扶贫”的思想像种子一样在全国落地生根,标志着扶贫工作的模式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昭通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
2月13日,习近平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饱含深情地说:“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
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他要求“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
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主旨演讲,首次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他说:“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我们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
同时,他还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4]
11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5]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同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他号召“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6]
2月2日,习近平来到了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在井冈山神山村,他说:“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脱贫的措施和工作一定要精准,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能大而化之。”[7]
东风浩荡,山河呼啸。
井冈山的领导干部行动起来了,井冈山的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井冈山的人民群众行动起来了,决心发扬井冈山精神,以攻城拔寨的勇气,啃下贫困这块“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硬仗。
可是,这仗该怎么打呢?
——兵家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少?
贫困到什么程度?
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到底又是什么样子?
一没有数据,二没有档案,三没有资料。
怎么办?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井冈山首先做的工作就是摸清贫困的底数,像进行人口普查一样,对贫困进行一次大排查。因为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真实材料,才能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指示,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实现精准发力,精准脱贫。
对脱贫攻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谆谆教导说:“党的十八大以后,我第二次到地方调研,就到了河北阜平县,后来又去了不少贫困地区。我到这些地方调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不了解农村,不了解贫困地区,不了解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就不能真正懂得中国,更不可能治理好中国。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到农村去,多到贫困地区去,了解真实情况,带着深厚感情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紧再抓紧、做实做实再做实,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真实惠。”[8]
习近平的讲话,道出了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真谛,传授了真经。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深入到农民生产、生活当中,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真实地了解他们生活的真相,把握贫困状况的底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把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打好、打赢!
总书记身体力行,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好榜样。
东方风来满眼春。
2014年春天,一场“进村入户大走访”的行动在井冈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在井冈山,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井冈山人在工作中很少说“井冈山市”,一般都说井冈山,在官方讲话、文稿中也把“市”称作“山”。一时间,井冈山人民看到,山上山下,山里山外,不论是山上的羊肠小道,还是山间的农家小院,四处可见扶贫干部忙碌的身影,党员干部大面积地派遣到贫困村庄一线进行调查,覆盖率达到100%。这情景,老百姓惊呼——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愚公移山”精神又回来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谁知,这一下去,从一线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起了井冈山管理局和井冈山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的不安,“山”里的人睡不着觉了。
数据很快就统计出来了——截至2014年年初,井冈山总人口为16.8万人,其中贫困户4638户,贫困人口为16934人。井冈山市的贫困发生率高达13.8%,而同时期全国贫困发生率才5.4%。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数字是冷的。数据的对比,差距大得惊人。井冈山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心是热的。看了这一组数据,井冈山领导们的心里也打了一个寒战。
井冈山市下辖21个乡镇(场),80%的乡村处在山区,70%的人口生活在边远山村,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799元,而这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公布的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9900元,前者不到后者的70%。
显然,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历史因素、地理因素,也有教育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人口综合素质因素,等等。从调查统计来看,井冈山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口、因病致贫的人口比重较大,这是贫困率高居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从登记造册的贫困人口中还可以看到,井冈山的所有贫困人口教育程度比较低,几乎全部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比例不小,有些家庭的“当家人”甚至“扁担倒下不知是个‘一’字”,用老话讲属于“目不识丁”。
现在,社会上流传“红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的说法,而在“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的“基因”中也同样存在着代际传承的现象,出现了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贫二代”。他们由于缺乏有效的致富手段、能力和条件,导致“贫困”像一道枷锁扼住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咽喉,又如同一道镣铐捆住了他们奔小康的脚步,形成了新的越来越严峻的贫富差距现象。
有资料显示,如果按照国家标准的统计口径,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有贫困人口9899万人,到2017年底,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3.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地处偏僻、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但又闻名天下的井冈山,却依然长期处于远离时代潮流、远离社会时尚、远离开放前沿的尴尬境地。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井冈山在政治和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党和政府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地给予它关怀和重视,力所能及地给予它财力、物力上的扶持。在这一点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所作所为,既无愧于革命先辈,也无愧于老区人民。但是,一个地方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乃至富裕之路,仅仅靠“输血”还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增强其“造血”功能。
通过“进村入户大走访”,井冈山扶贫人员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在农村,除了绝对贫困户,多数贫困农民的收入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而往常的扶贫工作,虽然用了很多方法,做了大量工作,但调查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时,缺乏精准手段,导致多年来都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扶贫。不可否认,在那个普遍贫穷的年代,“大水漫灌”的确起到了作用,所有扶贫地的所有贫困人口都能够平等地获得相应的扶助,经济上也有了共同的提升。但是,当扶贫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全国基本实现大面积脱贫的历史阶段之后,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自1978年以来,全国脱贫人数逾7亿,是2014年剩余的贫困人口的10倍,剩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之所以没能跟上奔小康的步伐,主要还是受制于一些特殊的主客观因素,这使得他们凭个体的能力无法轻易改变甚至主宰自己的命运。党中央把这一次的扶贫工作称之为“攻坚战”,可以想象这场战役的艰难、艰巨和艰辛的程度。
通过“进村入户大走访”,井冈山发现了扶贫工作又有了新的现象——不可否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30多年的扶贫济困,中国大地上,早期的绝对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无论在城镇还是乡村,哪怕是像在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这样的深山沟里,基本上是看不到有冻馁之虞的人了。也就是说,绝对贫困的问题基本上算是得到了解决。但是,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认定标准,随着中国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水涨船高。在解决了“吃不起饭”“住不起房”的问题之后,接踵而来的则是要解决“读不起书”“看不起病”和生活质量相对贫困化的问题。
那一夜,井冈山市委会议室灯火通明,一直亮到下半夜。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对井冈山来说,这一战,非同小可,也非比寻常,只能胜,而且要全胜!
是的,这的确是一场攻坚战,这是一场不能输的硬仗,没有击鼓,但有冲锋;没有硝烟,但有呐喊。攻城拔寨,不胜不还!——井冈山的扶贫干部发出了这样的誓言。
历史与现实、苦难与辉煌、光荣与梦想,就像大山一样,压在井冈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心上。
前面,党中央决心已定,号令如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身后,井冈山的父老乡亲在眼巴巴地看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召唤!
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路上,一个村庄也不能丢下,一个群众也不能少!
没有退路,只能前进!
只能胜利,不能失败!
这次会议开得很长。

神山村脱贫攻坚战标语
会上,没有不痛不痒的官腔,没有隔靴搔痒的官调,所有的话都挠痒处、戳痛处,直至要害,直指人心。一句话,那就是大家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以上率下,上下同欲,无坚不摧,立下军令状——扶贫不达标,不能回机关!
这次会议开得很扎实。
最后,经过民主讨论,集体酝酿,会议决定:要在2016年全市脱贫“摘帽”,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时,向为这座大山流过血、拼过命的老一辈革命者,向井冈山父老乡亲,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