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晕车吗?丁老师。”就在我准备抬脚上车的一刹那,小罗忽然跑过来关心地问我。

“当兵的人,不晕车。”我笑着回答道,心里暗暗地为小罗姑娘的细心而感动。

小罗名叫罗相兰,是井冈山市扶贫办的职员,文静淑雅,落落大方。在北京与她通话时,每次挂电话前她都要说上一句“好喔”,柔柔的,暖暖的,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或许因为她弟弟也当过兵,我们的心理距离更近了。小罗来扶贫办工作才一年时间,但对井冈山的扶贫攻坚工作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汽车的引擎已经发动了。现在,她就要带着我去一个三年前连神仙也不知道的小山村。它却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叫“神山”。

沿着井睦高速开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的车就转入了220国道,再转入“村村通”公路。通过导航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这道路就像是一根细细的面条,麻花般缠绕着、重叠在一起。巍巍井冈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风光旖旎。汽车在山道上盘旋,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一会儿高入云端,一会儿深潜谷底,荡漾在绿色的海洋里。此时,我才明白小罗为什么询问我晕不晕车。

“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此情此景,让我顿时想起毛泽东主席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写的诗词《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如今,时光走过了55个春秋。江山依然如画,人间则是“变”了。与当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时候相比,今日的井冈山又岂是一个“变”字所能概括的呢?即使在“变”字前面再加上一个“巨”字,似乎也难以准确地来形容井冈山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9年9月,应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邀请,我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启动座谈会。“十一”黄金周一结束,我便在第一时间赶往神山村采访调查。说实话,此前,我从来没有想到,也从来没有想过,闻名天下的井冈山竟然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要知道,无论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还是作为一名军人,在我的心中,被誉为“天下第一山”的井冈山,是我们的“精神高地”——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井冈的翠竹,还有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照亮了我们人生的信仰,培育了我们的初心,铸就了我们前行的力量,它是那么的神奇,又是那么的神圣,还有一些神秘。

历史没有走远,现实也非常逼真。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是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贫困县。我现在要去的神山村则位于罗霄山脉的深处,在黄洋界北坡的山脚下,距离井冈山市区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是茅坪乡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井冈山106个行政村中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有民谣唱道:“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住的都是土坯房,红薯山芋当主粮。”

说起黄洋界,大家都知道,毛主席1928年在他的诗词《西江月·井冈山》中就曾提及:“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昔日黄洋界隆隆的炮声,神山村的老百姓不仅是鼓角相闻,也是旌旗在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神山村的百姓很多都参加了革命。小罗告诉我:“战争年代,毛主席曾经路过神山村,在赖家祠堂住过一个晚上,彭老总也在这里养过伤。神山村有一位烈士,名叫左桂林。还有一位老革命,当过宁冈县副县长,名叫左光元,他是神山村里最大的官呢。”

小罗对神山村已经相当熟悉了,对我来说,她就是名副其实的“导游”。后来,我在井冈山茅坪乡的史志上更加详细地查阅了这些红色故事。早在“朱毛会师”之前,左桂林就加入了袁文才领导的“马刀队”。1926年9月,他参加了宁冈暴动。1928年,他随部队编入红四军第三十二团,担任通信员,又叫红军号手,还培训了很多小号手。1929年12月,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保护神山暗陇红军药库和掩护三个年轻的小号手,在撤退时不幸中弹牺牲。左光元就是左桂林掩护下顺利撤退的三个小号手之一,后来担任了三十二团一营的号目。不久,他随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1930年加入了共产党,担任红三军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后来又担任了随营学校特务连指导员兼连长。在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中,左光元先后三次负伤。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左光元则随军进至湖南边境,在战斗中再次受伤,送到瑞金红军总医院治疗,后转至于都红军第七医院治疗。伤愈后,他留任医院党总支书记。不久,遭遇敌人围困,他化装乞丐,被敌人抓住关在牛棚,侥幸逃脱,九死一生。

和井冈山许许多多的村庄一样,神山村的乡亲也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和牺牲。

我告诉小罗:“这是我第一次到井冈山。作为一名军人,我是带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来的。”但是,我也没有想到,第一次来井冈山竟然让自己的人生与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路上,哪里能看到贫困的影子呢?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民居,如同白云般浮在山间,与绿色的大山融合在一起。只要你愿意按下手机快门,就能随时随地摄取一幅幅山居美景;如果你愿意分享朋友圈,肯定让久居城市的朋友们惊羡不已。

小罗笑着说:“神山村是井冈山最后一个通水泥路的村庄。习近平总书记也是沿着我们今天的道路来神山村的,不过那时的路还没有今天这么好。”

要致富,先修路。在神山村住了一个星期后,我才知道,15年前,这里连自行车都骑不进来,哪里还有机会晕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