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乡愁不是愁

后记 乡愁不是愁

《神山印象:一个村庄的脱贫攻坚史》[1]是一个脱贫攻坚的样本。它是文学,更是历史。

2019年9月19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10楼会议室,新朋旧友济济一堂。中国作家协会在这里举行“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启动仪式,组织25位作家深入全国二三十个省市区,集中采写一批反映脱贫攻坚战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出席会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全国脱贫攻坚形势报告。当天下午,在北京西直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做了动员。从此,对我来说,脱贫攻坚战不再是远方的新闻,而是成为我的诗和远方。

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一结束,我就利用休年假的时间出发了,先回故乡安庆省亲,再去嘉兴瞻仰红船。10月10日,我抵达南昌,与江西高校出版社邱少华社长、詹斌副社长、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邓玉琼等老朋友见面晤谈。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帮助下,我事先已与江西省和井冈山市扶贫办取得了联系。第二天一早,詹斌就陪着我一道直奔井冈山。因为是第一次去井冈山,心中所有的向往都倍增了一种神圣的色彩。我知道,那是一种信仰的力量,也是一种敬畏的虔诚。

10月11日中午1时左右,我们抵达了井冈山。我没想到南昌距离井冈山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即使一路上驾驶技术娴熟的司机黄兆道始终没有让其他车辆超过我们的七座车,这一路也显得尤为漫长。接待我的是扶贫办的职员罗相兰,一个十分腼腆的姑娘。细心的她已经安排好午饭,等着陪我去神山村。

因为策划出版过《井冈答卷》,詹斌曾多次来到神山村,对这里比较熟悉。客随主便,他安排我住进了神山村最高档的民宿“初心小院”。第二天一早,因为工作,他就匆匆赶回南昌了。随后的七天,我像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搜索、寻访、聆听有关神山村的所有消息;又像一个捕鱼的渔夫,在神山这个方圆不过两公里的生活池塘里捕捞鲜活的鱼儿。因为有过同样农村生活的经历和经验,我和神山村的乡亲们朝夕相处、促膝交谈,高山流水、海阔天空、无拘无束,我仿佛回到了故乡。在那里,远离城市的喧嚣,我看见了城里人向往的蓝天白云,看到了城里人渴望的绿水青山,虽然不曾拥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也不能获得“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但在神山乡亲们的客家话里我记得住乡愁了。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神山,是我心中向往的地方,此前我还没有来过。作为一名军人,我向往着能够早日完成这次“朝圣”之旅,但我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来井冈山竟然让自己的人生旅程与伟大的脱贫攻坚工作有了如此紧密的联系。对我来说,在没有参加这项创作工程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也从来没有想过,闻名天下的井冈山竟然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要知道,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曾经滋养了一支人民的军队,壮大了一个人民的政党。井冈山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但它竟然也曾是一块经济发展的洼地。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而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井冈山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又是如何打响脱贫攻坚的“第一枪”,在全国第一个脱贫摘帽,率先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梦想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了井冈山,走进了神山村,见到了神山人,听到了神山的声音,看到了神山的笑脸,找到了神山的答案。可以说,今天的农村早已不是一些作家作品中喃喃自语的乡村,也绝对不是用虚构的故事所能表达的乡村,它的丰富、博大、复杂更绝对不是很多人眼中的那些破败、灰色的愚昧和落后,今日的乡村已在脱贫攻坚中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转型重塑、换代升级。当然,在这个巨大的变化中,依然有许多恒常的、不变的、稳定的元素,这些元素或许就是中国的乡村文化。

在神山,乡亲们说起摆脱贫困的往事,正如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曲所唱的那样:“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过去未来共斟酌。”在这里,我要向接受我采访的(按采访时间顺序排列)彭夏英、张成德、彭丁华、梁远斌、左秀发、左春云、罗林辉、彭长妹、左细英、李宗吾、黄甲英、左从林、袁夏英、彭展阳、赖志成、赖国洪、李石龙、彭青良、左炳阳、彭德良、李燕平、赖福山、赖发新、赖福洪、邹长娥、邹有福、罗节莲、彭水生、彭小华、胡玉保、罗林根、刘晓泉、康莉、王晓慧、兰树荣、黄承忠、彭长良、左香云、陈学林、刘晓农、罗相兰等同志,表达我最真诚的谢意和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从贫穷到富裕,再到奔小康,共同富裕,最后实现乡村振兴,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也是一条伟大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实现需要几代人的接力奋斗、持续奋进。在神山村的采访调查,更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第一道坎,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振兴中华,必须振兴乡村,实现乡村与城市的同步发展。这是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根本所在。

如今,在脱贫攻坚战即将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正在全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我们的国家也正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年梦想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中华民族将彻底解决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多么的了不起!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中国作家协会“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一分子,用自己的笔为这个人类的伟大奇迹做一点记录员的工作,我深感自豪和光荣。在接受《文艺报》记者采访时,我说:“这是一个为伟大时代立传、为后人留下民族复兴信史、为社会留下脱贫攻坚样本、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文学创作工程。”

同时,这次采访,对作家来说是一次真正的身心洗礼,它使我完成了一次文学价值观的重构。从采访调查到社会认知再到文本创作,我们用文学勇敢地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展现了审美的光芒和认知的力量,向读者更加真实地呈现了乡村的面貌。这是对那些貌似很新其实是沉渣泛起的非主流的、消费主义文学写作的回应。为此,我在今年1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文艺评论《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并在评论中对类似文学现象提出了批评。

如何把一个村庄的脱贫攻坚史写成一本书,写成一本历史之书?那就要求我必须做到一点:即面对神山村的乡亲们,我不仅仅只是一个记录者;面对读者,我不仅仅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要做的是要把一个村庄的脱贫攻坚史融入一个国家的脱贫攻坚史,写出神山村乡亲们的精气神,写出一个民族的精气神。现在,《神山印象》这本书就摆在诸位读者的面前,摆在神山村乡亲们的面前,我想,它通过国家、地区、村庄乃至个人的革命史、建设史和奋斗史的历史回溯、现实分析,通过客观数据、典型事例、群众感受,讲出了井冈山人民勤劳奋斗、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写出了脱贫攻坚战的暖色调、幸福感和历史感,可亲、可近、可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脱贫攻坚战紧锣密鼓地进行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又迅速在全国打响。时值春节,我回故乡安庆过年,埋头创作。返京后,居家隔离整整20天,更促使我夜以继日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成本书的写作。我已报名参加我们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武汉抗疫一线报道团队,随时待命出征。因为疫情的影响,神山村的“红培”和旅游产业肯定也受到了冲击,但我想告诉神山村的乡亲们,不经历风雨,哪里见彩虹?未来已来,你们正在创造着新时代神山村的历史!我也时时刻刻牵挂着你们,祝福着你们,希望你们发扬井冈山精神,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行动起来,因为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在《神山印象》出版之际,我要感谢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务院扶贫办,感谢铁凝、钱小芊、李敬泽、何向阳、李朝全、赵宁、刘诗宇、刘秀林等同志的关心和帮助,感谢《人民文学》杂志施战军、李兰玉同志的信任和帮助,感谢《文艺报》梁鸿鹰、王觅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杨鸥、《光明日报》王国平、《文学报》张滢滢等同志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井冈山丁仁祥、刘晓农同志为我提供历史资料,感谢江西省扶贫办龚亮保、姜道建的帮助,感谢井冈山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协助审稿,感谢罗相兰同志的帮助,感谢江西高校出版社邱少华、詹斌、邓玉琼、李目宏、余国顺、曾文英、黄兆道等同人的信任和厚爱,是他们使得我的采访创作得以顺利完成,使得这本小书以最快的速度送达神山村乡亲们的手中,呈现在读者诸君的面前。我期待这本小书能得到您的喜欢。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希望并且相信,在《神山印象》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记得住乡愁。因为,那山是青山,那水是绿水,那乡愁不是愁,是神山的诗和远方……

2020年3月3日于北京平安里


[1](以下简称《神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