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4

闻名天下的井冈山,其实是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

1928年4月20日前后,朱德率领八一南昌起义的余部辗转来到井冈山,实现了著名的“朱毛会师”。后来,又有彭德怀率领平江起义部队辗转来到这里。毛泽东在茅坪“安家”,拨动乾坤,一时间英雄豪杰联袂而来,云集井冈山,如陈毅、罗荣桓、谭震林、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克、何长工、宋任穷、张宗逊、邓华、朱良才、杨德书、陈伯钧……在那个时候,红军巧妙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十六字诀,开展游击战争,多次击溃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揭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一幕。

1962年,朱德元帅重返井冈山时,亲笔题写了“天下第一山”5个雄浑遒劲的大字,向井冈山表达了怀念和敬意,至今被井冈山人奉为至宝,醒目地镌刻在进入井冈山的国道旁。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1927年毛泽东没有来到这里的时候,中国并没有“井冈山”这个地名。在1928年之前的任何文字记载中,也无法找到“井冈山”这几个字。也就是说,井冈山的名字是毛泽东给取的。

那么,井冈山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上井冈山,选择茅坪作为“安家”之地。在茅坪,工农革命军建立了红军医院和后方留守处。再往后,毛泽东在茅坪建立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红四军军部,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都雄踞茅坪。毛泽东说:“边界的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至今,茅坪有包括八角楼在内的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的八角楼是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右后方的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原系茅坪村中医谢池香的住宅,因楼上屋顶装饰有一个八角形天窗而得名。在这里,毛泽东与贺子珍相识相恋相爱。1928年5月28日,由袁文才做媒,他们在八角楼附近的象山庵举行了婚礼。从此,八角楼就成了毛泽东的家。

有一首歌这么唱道:“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哪,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

1928年8月,由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工农革命军遭受了“八月失败”。9月底,毛泽东率领队伍从湘南回到茅坪。“在茅坪村里,军民相逢,悲喜交集。老表们拉着红军的手,指着那些断墙残壁,追忆亲人惨遭敌人杀害的情景。现在又望着村头的红旗,望着八角楼明亮的窗户,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禁不住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9]

吃的是红米饭,喝的是南瓜汤,“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毛泽东与普通战士一样穿破衣烂衫御寒,油盐柴菜钱也是和士兵一样,每人每天5分大洋。而毛泽东在八角楼只用一根灯芯的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人。那时候,为了节约开支,部队晚上点灯用油有一个规定:各级机关晚上办公时,只能用一盏油灯,油灯上可以点三根灯芯;连部晚上值班,可以留一盏油灯,但只准点一根灯芯。按照这个规定,毛泽东是红四军党代表、红四军军委书记、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中共井冈山前委书记,他晚上办公时用的油灯,完全可以点三根灯芯,但是他为了节省用油,每天晚上办公都坚持点一根灯芯照明。警卫员看到毛泽东经常工作到深夜,便把打土豪缴获来的马灯送给他。考虑到马灯费油多,毛泽东平时轻易不用,晚上办公时仍坚持只用一根灯芯的油灯。

就是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在八角楼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重要著作,结合井冈山斗争的具体实践,从理论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而井冈山的地名也由此诞生。

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八角楼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他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的一部分,原题为《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还没有提出“井冈山”这个地理名词,依然称之为“罗霄山脉中段”和“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但在讨论“军事根据地问题”时,毛泽东提出:“边界党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大小五井和九陇两个军事根据地的巩固。永新、酃县、宁冈、遂川四县交界的大小五井山区,和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的九陇山区,这两个地形优越的地方,特别是既有民众拥护、地形又极险要的大小五井,不但在边界此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就是在湘鄂赣三省暴动发展的将来,亦将仍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10]

“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这是当年井冈山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大小五井指的是井冈山上的5个村庄——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峦叠嶂的群山层层环抱着5个村庄,其形状如一口口井,“井冈山”因此而得名。

一个多月后的11月25日,毛泽东在八角楼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也就是收录于《毛泽东选集》的《井冈山的斗争》,第一次提出了“井冈山”这个名称。随后,在论述“军事问题”时,毛泽东对“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地理方位、边界和政治经济情况做了详细的描述——

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介在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坳,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百八十里。四周从拿山起经龙源口(以上永新)、新城、茅坪、大陇(以上宁冈)、十都、水口、下村(以上酃县)、营盘圩、戴家埔、大汾、堆子前、黄坳、五斗江、车坳(以上遂川)到拿山,共计五百五十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茨坪、下庄、行洲、草坪、白银湖、罗浮各地,均有水田和村庄,为自来土匪、散军窟宅之所,现在作了我们的根据地。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各团留守处,均在这里。现在正从宁冈搬运粮食上山。若有充足的给养,敌人是打不进来的。第二个根据地是宁冈、永新、莲花、茶陵四县交界的九陇山,重要性不及井冈山,为四县地方武装的最后根据地,也筑了工事。在四围白色政权中间的红色割据,利用山险是必要的。[11]

——这就是井冈山地名的由来。

井冈山,因毛泽东“安家”茅坪而得名。

井冈山,因共产党扎根人民而闻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