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10月7日,是中国革命征途上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井冈山人民没有忘记这个日子,神山村的老百姓也不会忘记这个日子。
革命成功来之不易。
革命成功的经验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支部建在连上”起源于井冈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发源于井冈山。这些光荣传统是革命的制胜法宝,是革命的先进武器,永远不能丢,永远管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7]
作为工农革命军的“安家”之地,井冈山市茅坪乡之所以选择毛泽东率领人民军队进驻茅坪的10月7日这一天作为党员主题活动日,是有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
作为红色圣地,井冈山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优势,尤其是党建的光荣传统,更是井冈山的“地利”。事实上,在脱贫攻坚战中,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成为井冈山市扶贫工作取得创造性发展的首要经验。井冈山市尝到了甜头,并以此模式为样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在“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中,井冈山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拿出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工农群众闹革命的信念和定力,在“脱贫大考”中受考验、当先锋、站前列,在“红色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时代决战脱贫的“红色斗争”。
在井冈山市,在茅坪乡,在神山村,接受采访的每一名干部群众,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党建工作。茅坪乡党委副书记王晓慧一语中的:“人的工作,就是靠党建。”说白了,基层党建工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党建工作做好了,人的工作就做到家了。人的工作做好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就顺利了,党建工作就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就强了。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从而指导实践。文学创作亦是如此。有人说,写小说就是讲故事,但我始终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只会讲故事,报告文学尤其如此。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讲好中国精神、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讲出中国人的精气神。因此,要讲好井冈山脱贫攻坚的故事,也就是要讲好井冈山精神,讲出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经验和做法,讲出井冈山人民的精气神。
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看2013年之前中国扶贫事业的特点。有研究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五级书记抓扶贫。中央、省(直辖市)、市、县(区)和乡村分别承担从规划、统筹、布局到贯彻、创新、落实的责任。二是财政、金融双投入。2010—2012年,中央给予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为200多亿元人民币,2013年以来,每年以30%的幅度增长。此外,还有国企赞助、个人捐款、各种基金会支持等。三是多元化扶贫。包括产业扶贫、行业扶贫、定点扶贫、易地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金融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等多种形式。尽管扶贫力度不小、方式不少,但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总体目标虽然一致,但具体方案和措施却无法配套,尤其是条条规定管理的资金下达后,侧重于各自的项目,无法形成合力。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钱到了地方比较分散,就像烧水,总是在五六十(摄氏)度。”他明确表示:“要想烧开,必须加火,把全部资源集中起来。”[8]
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提出搞“精准扶贫”。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一时间“,精准扶贫”成为全社会热议的关键词。
井冈山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井冈山的具体做法是:“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制保障,真正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
其实,这句话,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听起来,依然是公文式的材料语言,好像是口号,不鲜活,很枯燥,但落实到实际工作和行动上,却十分丰富、精彩而生动。
一鼓作气,攻城拔寨。立下军令状,坚决要打赢。为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扶贫攻坚决策部署,保证“精准扶贫”能够精准落实,井冈山市委强化了机制保障措施,坚持高位推动,实行了一套相互衔接、配套互补的有效模式。该模式被归纳为五大机制:
第一,强化党建引领机制。井冈山市成立扶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由市委书记担任指挥长,市长任第一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党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社会保障、驻山单位协调、考核督查等8个工作小组,各乡镇成立相应的指挥部和扶贫办,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加大倾斜、合力推进”的良好机制。
井冈山市委把党组织建在扶贫产业链、移民安置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中,精心选派了一批科级干部到村里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从致富能手、“田秀才”、“土专家”中选优配强各个村的“一线指挥部”,以“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党建为基”,有效推行“一户一块茶园,一户一块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发展模式,支部和党员带领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第二,强化责任机制。建立县级干部挂3户、科级干部挂2户、一般干部挂1户的“321”帮扶机制,做到“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户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实现各级领导挂点、机关干部包户、第一书记驻村、农村党员结对、技术人员指导的帮扶力量覆盖到位的“五个全覆盖”。

神山村的竹林人家
井冈山市委将党建责任与脱贫目标相融合,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与干坏不一样”“乏力与给力不一样”,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内容,把扶贫工作考核权重提高到60%,对扶贫工作落实不力的实行通报、约谈和问责,对扶贫成效明显的落实激励帮扶措施,并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发现干部的重要平台,充分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与热情。
第三,强化调度机制。井冈山市千人以上的脱贫攻坚推进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的脱贫攻坚调度会每个月召开一次;分管领导召开的脱贫攻坚例会每周召开一次,将脱贫攻坚议事调度机制常态化,有效地加快了推进井冈山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
第四,强化督查机制。组建脱贫攻坚督查组,对扶贫干部、“第一书记”等进行常态化督查,经常性地对脱贫领域的重要节点进行专项督查。同时,井冈山市还出台了脱贫攻坚重点工作督查问责办法,仿效毛泽东1927年进驻茅坪颁布“三大纪律”的做法,颁布实施了脱贫攻坚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筑防线、立规矩,使党员干部有了刚性约束。
“三大纪律”的内容:一是严守“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政治纪律,牢固树立“抓脱贫就是讲政治”的思想认识,坚决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的不良倾向,坚决兑现“不小康不脱钩”的帮扶机制,有效创新“工作失职、军法处置”的责任追究制度。二是严守“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群众纪律,所有帮扶工作队自带被褥、自带干粮,决不能增加群众负担。三是严守“一切缴获要归公”的经济纪律,紧盯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对扶贫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一律零容忍,让每一分钱真正用到刀刃上。
“六项注意”的内容:注意公道办事,注意吃住自费,注意尊重民俗,注意简从进村,注意化解矛盾,注意联系群众。
第五,强化投入机制。井冈山市加大脱贫资金的倾斜和投放力度,在2016年、2017年两年整合各类资金9亿元,实施了“十大扶贫工程”,即生态保护工程、产业扶贫工程、社会保障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志智双扶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安居扶贫工程、村庄整治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
井冈山市“五大机制”推行以来,一把手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抓扶贫攻坚,党员干部工作扎实、作风过硬,为扶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井冈山市上下,继承发扬井冈山斗争时期密切联系群众这个“传家宝”,选派了3000多名干部,共组建了25个扶贫团、112个扶贫工作队,选派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112名深入一线,助力井冈山打赢这场攻坚战——这样,全市总共106个行政村,每个村都有一位外来的“第一书记”,代表市、乡履行扶贫攻坚职责。“第一书记”们按照统一要求,将印有自己的相片、单位、职务、电话号码等信息的“联系卡”发到村里每一户村民那里,以确保扶贫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
为了确保不让贫困群众一户一人掉队,井冈山市按照“抓严抓细,经得起检验”的总体要求,紧盯“保障措施、实际收入、长效机制”三个到位,严把“产业扶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居、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六大关键,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不留死角。
在井冈山市,在茅坪乡,在神山村,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为贫困群众“开处方”。他们牢牢抓住“精准”二字做文章,把握产业、安居、保障、基础设施四大关键,提出并实施了“五个起来”,如下:
——“能创业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对想就业缺门路的,党组织“送岗位”上门,2694名贫困人员因此实现“一人务工,全家不穷”;想创业缺技术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结对来帮带;缺资金的,干部帮助争取资金、协调贷款、提供服务,2898户贫困户就这样走上了产业脱贫的“快车道”。全市通过开设“流动课堂”“远程课堂”“田间课堂”和专家进村到户等方式,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取得的效果显著。
——“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资产性收益。井冈山全市106个村党组织带头领办或创办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306家,把劳动能力弱、难以自我发展的3156户贫困户组织起来,让他们以资金、土地或劳力入股,抱团发展,稳定增收。
——“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都有兜底保障。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党组织一方面帮助落实兜底保障政策,确保低保线高于贫困线;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通过党员结对帮扶、爱心基金救助等途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住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我在神山村采访时发现,每家每户都保存着一张自家老屋的照片——“干打垒”的土砖泥巴房照片。照片显示:有的已经歪歪倒倒,仿佛地震后的危房;有的土坯墙的裂缝可以藏进半个人的身子。屋前屋后蒿草遍地,田野里四处是枯枝败叶,一眼就知道这是一个萧条、萎靡、寒酸的穷山沟。
——“建好了的靓起来”,实现村村面貌有提升。仅仅三年时间,神山村大变样:下一点小雨就泥泞的小路变成了环村公路,青山四合的村落白墙黛瓦,溪流潺潺,花红树绿,浓妆淡抹总相宜,仿佛一个衣着盛装的待嫁新娘,成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景点。
在全面摸清贫困底数的基础上,井冈山市大力整合各方资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充分利用贫困群众的现有资源和自身优势,对症下药,通过“扶起来”“带起来”“保起来”“建起来”“靓起来”的“五个起来”,以“十大工程”为抓手,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把“血液”输到“静脉”,有效激活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不断向前推进。
实践出真知,也出成绩。在“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活动中,井冈山市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干部,每位帮扶干部都要亮牌上岗、接受评议。仅2016年,井冈山市共落实扶贫项目2920个,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3800多个,群众满意度达99%以上。

神山村旧貌
“党建引领”加上“机制保障”,井冈山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为了维持扶贫效果的长效性,井冈山市提出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主要领域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明确目标,确保2020年全国扶贫攻坚任务完成时,井冈山的脱贫质量和成效居于全国第一方阵,不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时提出的“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