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述自己的扶贫经历时说。早在知青岁月,梁家河“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的贫困景象,就深深震撼了他。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数十次赴贫困地区考察,冬天一袭棉大衣,雨天一柄黑雨伞,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率先垂范,做出了“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等一系列部署安排,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得到充分彰显。[8]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井冈山,来到神山村,要求“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总书记殷切的嘱托,是巨大的精神鼓舞,也是奋进的最大精神动力。
井冈山党员干部和井冈山人民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真正走在了前面,做好了示范,带了一个好头。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井冈山人民发扬井冈山精神,获得了井冈山经验,形成了井冈山样本,写就了井冈山答卷。
2018年10月17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99名个人和40个单位获奖。在这次表彰大会上,井冈山市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而来自神山村的彭夏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井冈山的脱贫攻坚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科学之路。他们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创新独树一帜的“三扶、三不扶”扶贫工作法,红、蓝、黄三卡精准识别法,“四卡合一”“三表公开”精准管理法,“五个起来”精准帮扶法,“四个一”产业就业扶贫模式,以及产业增收、能力提升、兜底保障、党建引领的巩固提升脱贫法,还有基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何、农民人均纯收入如何、贫困发生率如何这三个问题的致富奔小康“新三问”方法,等等,处处都是来自实践的摸索和创新。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农业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刘彦随走进井冈山,在参与、评估、见证井冈山脱贫攻坚战役后认为:“这正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的深入践行,也唯有这实事求是、扎根泥土的探索创新,才最有生命力——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
井冈山经验既然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那它的经验到底好在何处呢?
经过采访调查,我们可以把井冈山脱贫攻坚的经验总结为井冈山扶贫的“十道关”——
第一道关——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组织保证和作风保证。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和党政同责,全面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一级带着一级干的生动局面。
第二道关——贵在精准,识真贫、真扶贫、扶真贫。按照“村内最穷、乡镇平衡、市级把关、群众公认”的原则,创新地提出把贫困程度较深的作为“红卡户”,贫困程度一般的作为“蓝卡户”,2014年已脱贫的贫困户作为“黄卡户”,做到阳光操作、精准分类,并建档立卡。规定:购买了消费型小轿车、在城区购房、建豪宅、国家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等“五类人员”一律不进。建档立卡“回头看”,“基本信息卡、帮扶记录卡、政策明白卡、收益登记卡”合一,确保“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第三道关——扶贫先扶志,志智双扶,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推进“志智双扶”工程,实行“干部包联、典型示范、帮带扶持、考核激励、评议促动”五步互动,从贫困群众思想切入,激发他们树立与贫困做决断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道关——因地制宜,培育旅游、茶竹果产业,走上生态富裕之路。
第五道关——按照“四个模式、五个一点”的办法,帮助贫困户告别土坯房。四个模式为: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五个一点为: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银行贷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
第六道关——运用“政策叠加+重点帮扶”组合拳,向最困难、最弱势的群体伸出有力援手。
第七道关——变“输血”为“造血”,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
第八道关——坚持大扶贫格局,把钱用到刀刃上。整合农林水、交通、国土等项目资金,设立基金撬动担保贷款、产业保险,争取社会支持三路并进,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第九道关——坚持动力、导向、责任、政策、标准五个“不脱”,巩固脱贫成果。
第十道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
在脱贫攻坚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井冈山突出精准为先,牢牢把握产业、安居、保障、基础设施四大关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根据贫困群众的致富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井冈山市因地制宜,全力推进20万亩茶叶、30万亩毛竹、10万亩果业种植加工基地的“231”富民工程,实现每个乡镇有一个产业示范基地,每个村有一个产业合作社,每个贫困户有一个增收项目,确保家家有一个致富产业,户户有一份稳定的产业收入,实现了把“有能力”的“扶起来”。
第二,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劳动能力、难以自我发展的客观实际,井冈山市采取股份制、联营式、托管式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吸纳贫困户或以资金,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固化贫困户与企业、基地、合作社的利益联结,让每家每户有一份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实现了把“扶不了”的“带起来”。
第三,针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井冈山市将政策向其聚焦叠加,实施贫困线与低保线“双线合一”。通过低保的扩面提标,贫困人口尽可能享受低保,尽可能享受更高标准的低保,让低保线略高于贫困线标准。这样通过政策的兜底保障,来实现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实现了把“带不了”的“保起来”。

神山春晚大合唱
第四,井冈山市实行拆旧建新、维修加固、移民搬迁、政府代建4种安居建房模式,采取政府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扶贫资金给一点、银行贷一点等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资金,通过开展“消灭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攻坚行动,确保每一栋危旧土坯房都能拆得动、建得起、住得进,实现了把“住不了”的“建起来”。
第五,要让贫困群众在干净、漂亮、整洁、舒适的环境中实现脱贫。井冈山市坚持全域规划,大力推进镇村联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通自来水,所有行政村卫生室、文化室、党建活动室均已达标,贫困群众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安全房的美好愿望,实现了把“建好了”的“靓起来”。
2018年1月,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更大成功——中国改革(2017)年会暨深改五周年高层研讨会”上,井冈山的脱贫工作法光荣入选2017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成为近五年来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改革十大典型案例。井冈山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改革、创新、实践和探索,充分体现了中国基层改革创新的方向与成果。
井冈山经验,落实到神山村又是如何具体执行的呢?
现在,我们就用“剥洋葱”的方法,来一层一层地揭开神山村脱贫攻坚的神秘面纱。
作为井冈山最为偏远、闭塞、落后的贫困村,神山村54户231人中有贫困户21户61人,可谓井冈山贫困村中“典型”。毫无疑问,井冈山要实现在全国率先脱贫,就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攻坚要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在贯彻精准方略时不可避免地有偏差,或发钱发物“一发了之”,或统一入股分红“一分了之”,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没有把精力用在“绣花功夫”上。因此,扶贫要扶到根上,脱贫“药方”精准才能生效。在井冈山茅坪乡党委会议室,党委书记刘晓泉一五一十地扳着手指头给我讲述了他们对神山村扶贫的实施方案。他说:“贫根越深,越要考虑长远。神山村脱贫攻坚,吉安市、井冈山和我们茅坪乡就是紧扣‘精准’二字,立足村情,对接大局,变‘输血’为‘造血’,探索出一条老区山村的脱贫新路。”
新一轮脱贫攻坚,究竟该怎么扶?除了简单给钱、给物,还有啥好办法?
神山村选择的是“三驾马车”——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和旅游扶贫。
首先,来说说产业扶贫。
在精准扶贫中,神山村运用井冈山的“红、蓝、黄三卡精准识别法”,对贫困户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红卡户”黄端初,老两口都重病缠身,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通过产业扶贫,老两口手里拥有金融产业扶贫股权证、茶叶合作社股权证、黄桃合作社股权证3本股权证,吃下了脱贫“定心丸”。
刘晓泉说:“一项扶贫产业,就是一个脱贫‘药方’,精准才能生效!”驻村工作组进村帮扶,首先是深入调研村情,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规划,对全村4500亩毛竹实施低改,并确定发展以茶叶、黄桃、雷竹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冷水鱼、娃娃鱼、黑山羊等为主的养殖业。翻开黄端初家的股权证,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三个产业分别入股1万元,金融产业每年分红15%;茶叶和黄桃产业,前三年每年分红15%,第四年分红20%,第五年开始每年分红30%,直至第15年。黄端初给采访他的《人民日报》记者算过一笔账:今年“股金”可分红4500元,低保金2640元,养黑山羊估计也有4000多元,光这三项,一年就能收入1.1万元多。
股金从哪里来?市、县、乡产业扶持,部门筹集,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筹措:贫困户每户送2万元农业产业“股金”,“红卡户”还送1万元金融产业“股金”;而非贫困户,则鼓励其以资金和土地流转两种方式,入股黄桃和茶叶产业。
产业怎么搞?村里采取“能人+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成立黄桃、茶叶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黄桃460亩、茶叶200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按股分红,一户不落。每户均可获得土地租金、劳务佣金等收入,同时村里又通过多种途径为贫困户筹措资金2.2万元入股到黄桃、茶叶合作社,每年按照不低于15%的分红,确保贫困群众收入的可持续。刘晓泉说:“不仅要让神山村与井冈山一道率先脱贫,还要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

神山村黄桃产业基地
其次,来看安居扶贫。
安居,才能乐业。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房子都是大问题。在神山村也不例外。
哪些房子拆,哪些房子改,要听听群众怎么说。挂点帮扶工作组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倾听群众意愿。经过调查,数据和心愿一起收上来了——全村40栋房屋,危旧房有37栋,其中群众自愿加固的35栋,愿意拆旧建新的2栋。
旧房怎么改,新房怎么建,看看群众怎么选。挂点帮扶工作组因户施策:愿意加固的量身定做改造方案;愿意拆旧建新的,协调帮助尽快建;针对没有能力的,则实施爱心公寓“交钥匙工程”。
资金哪里来,做法怎么样,问问群众行不行。挂点帮扶工作组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最后确定“群众自筹、政策补贴、单位支持、爱心基金援助、贴息贷款解决”的办法。
在扶贫工作中,干部挂村扶贫,村里的事是干部拿主意,还是群众来决定?这个问题造成不少困扰。井冈山和茅坪乡挂点帮扶工作组用实践做出了回答:“不大包大揽,群众说了算,干部带着干。”
干部群众,民主集中,集思广益,皆大欢喜。如今,神山村的土坯房“大变脸”:一律庐陵风格,白墙黛瓦,干净漂亮。“蓝卡户”邹有福感恩不已:“以前家里的土坯房怕下雨,到处漏水不说,最担心垮塌,现在住得安心了!”

2019年10月1日,神山村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
不仅仅是安居工程,产业怎么搞,村庄怎么整,卫生怎么管,等等,神山村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让群众自己来做主。市、县、乡组成的帮扶工作组长驻村里,一次一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群众提建议、拿主意,带着群众一块干。
就这样,民心悄悄发生了变化,“要我建”变成了“我要建”。60多岁的赖伯芳和他的妻子,坚持要到爱心公寓的工地搬砖。他说:“脱贫是咱自己的事,能出多少力算多少。”村民赖爱玉的话让人印象深刻,她说:“干部、社会上的人都帮咱,自己更应该出力干。”
就这样,民情悄悄发生了变化,“不愿管”变成了“热心管”。村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被激发,村里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监督委员会,对村里的卫生、环境等公共事务进行民主管理,还开展了“文明神山在行动”等文明创评活动。
最后,再说说旅游扶贫。
小山村对接大井冈,旅游扶贫着眼全域规划,“土山货”变成了“金疙瘩”。“蓝卡户”张成德利用改造后的房子开起了农家乐,以前不值钱的南瓜、“红军菜”、马齿苋等,样样都变成了赚钱的好东西。老张粗略一算,从正月开张以来,营业额就已超4万元,纯收入超过以往全年收入。农家乐的红火,得益于神山旅游的不断“升温”。
神山村发展旅游,不能靠“拍脑袋”。这里,距黄洋界12公里,离八角楼不到10公里,离象山庵仅6公里,周边的红军被服厂、练兵场和红军药铺,还有神山谷、双龙潭和水帘洞等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群众发展旅游愿望迫切。帮扶工作组一次次在山里徒步、勘察,认真商讨论证,最终敲定旅游扶贫路径。
神山村发展旅游,不能就神山做神山。对接大井冈旅游,着眼全域改造、全域旅游等进行全域规划,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红绿珍珠串成了一串美丽的项链。
神山村发展旅游,不能空喊口号。吉安市实行领导挂乡、单位挂村、企业扶乡,让井冈山的乡乡都有吉安市领导和实力企业“结对子”,村村都有市直单位“结亲戚”,举全市之力帮助井冈山率先脱贫。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出力,想方设法为神山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
随着乡村基础建设的提速,神山村变得更美了——环村公路拓宽了,污水处理设施扩容改造好了,游客服务中心、神山客栈、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起来了,还成立了神山村旅游协会,引导全村发展农家乐16户,积极与井冈山红色培训机构合作,探索了“培训到农村,体验到农户,红色旅游助推精准脱贫”的新路子。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市场主体,成立了井冈山市神山村食品有限公司、井冈山市神山村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发展神山村糍粑产业、竹制品产业、精品民宿和研学拓展基地,把红色培训、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如今,来神山村的游客多了,村里人返乡创业的多了。村民们有的打糍粑,有的卖豆腐脑,有的开茶馆,有的做微商,贫困的小山村活起来了,家家户户搭上了旅游产业快车。2018年,神山村接待游客达27万人,同比增长19%。[9]
进入新时代,赶上好时代,神山村神气起来了!希望神山村乘上“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和旅游扶贫”的“三驾马车”,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跑得更稳,跑得更快,跑得更远……
[1]以上内容来自《弘扬井冈精神,决胜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回访记》,《人民日报》,2016年2月6日;以及笔者2019年10月15日采访罗林根的录音。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7—2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82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3页。
[7]《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江西井冈山神山村的精准脱贫故事》,《人民日报》2019年1月30日。
[8]巨力:《新中国70年创造人类减贫奇迹》,《求是》2019年第17期,第52页。
[9]本节有关文字和数据引自《让群众自己与贫困做决断》,作者吴齐强、蒋阿平,刊载于2016年7月15日的《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