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做了调查,也不一定有发言权。
为什么?问题就在于——调查的方法是否正确,调查的结果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手段是否合理、合情、合法。调查研究有学问、要智慧,根本的方法就是要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既要懂得唯物主义,还要学会用辩证法。
就井冈山而言,以往扶贫工作一直是“面上掌握”,没有精细到户、到人。现在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脱贫要求——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发力、精准扶贫——来执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条件下,井冈山决定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用老百姓的话形容,那就是要“普遍撒网,重点捕鱼”。
“普遍撒网”重在调查,“重点捕鱼”重在精准。于是,井冈山结合实际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探索出了新路径——独家创制了“三卡识别机制”。
何谓“三卡识别机制”?
“三卡识别机制”就是按照国家确定的现行扶贫标准,以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卡片来确定贫困对象的等次,明确标准后再依照该等次来确定帮扶措施,这就改变了“大水漫灌”的方式,不再是“撒胡椒面”,而是做到“有的放矢”,一对一地精准施策。
“红卡”为特别贫困户(特困户),其标准是无劳动能力、无职业、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人家。
“蓝卡”为一般贫困户,致贫原因为劳动力缺乏,同时也缺资金、缺技术,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扶持的人家。
“黄卡”为2014年已经实现脱贫的贫困户。
2014年的“进村入户大走访”调查结果显示:井冈山市21个乡镇(场),总人口为16.8万,共有47779户人家,仍有35个贫困村,共有4638户贫困户16934人,其中“红卡户”为1483户5014人,“蓝卡户”2218户7787人,“黄卡户”为937户4133人。由此,可以推算出一个结果,井冈山的贫困发生率高达到13.8%,而同时期全国贫困率才5.4%。井冈山的农民平均收入为6799元,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为9900元。即使到了2015年,井冈山的人均收入为7687元,比起全国人均收入11422元仍然低了32.7%。
数据会说话,数据很惊人!
“三卡识别机制”出台,克服了以往扶贫工作中搞的“大概印象,笼统数据”,转而聚焦“贫困面有多大,贫困人口有多少,致贫原因是什么,脱贫路子靠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依靠建立“百姓档案”,确保“贫困户数一个不少,贫困原因户户门儿清”。
“摸清底数,心中有数”——通过“三卡识别机制”,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井冈山确定了有针对性的脱贫方案,做到扶助对象和扶贫干部双方“心中有数”,从而能够有机配合,协同一致,实现扶贫攻坚的战略目标。
通过“进村入户大走访”的系列跟进、推进,井冈山从市、乡镇和村组各个层面建立了完整的“百姓档案”,档案采集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家庭基本信息、收入现状、致贫原因、主要诉求等,实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市有档”。贫困户信息档案的建立,一下子保证了“五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为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做好了坚实完备的数据支撑。
写到这里,肯定有读者提问了——“三卡识别机制”好是好,可是你凭什么标准去识别呢?标准是一把尺子,但尺有长短,具体量化的时候还是有人为的因素,是不是符合国家标准,能不能符合农民愿望呢?也就是说“精准识别”能不能做到又“精”又“准”呢?
这个问题,在全国扶贫工作中都是一个容易受到群众诟病的问题。在我来神山村采访之前,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大楼十层的会议室给我们做辅导报告的时候,就曾公开说起“马山事件”——2015年10月审计署就查出广西马山县违规认定3119名扶贫对象,教训深刻。不过在听报告的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党中央任命一个名字叫“永富”的人当国务院扶贫办主任,真是意味深长,寓意美好。
贫困户的确定,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关系到千家万户,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也是我在井冈山采访时尤其关注的问题之一。
井冈山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不妨以神山村为例,看看“山”里人是如何做到又精又准,把真正的穷人找出来的。
黄承忠从2003年12月开始到神山村挂点任茅坪乡驻神山村工作组组长,到2015年6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18年10月调任新城镇副镇长,见证了神山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当我驱车来到新城镇采访他时,1977年出生的黄承忠非常激动,他说:“从27岁到42岁,我的青春都是在神山度过的。”
位于井冈山黄洋界脚下的神山村,有两个村民小组,一个叫神山组,一个叫周山组。作为井冈山35个贫困村之一,和许多没有摆脱贫困的山村一样,贫穷、落后的帽子始终压得神山村抬不起头、喘不过气。黄承忠说:“我们神山只有54户、231人,全山执行‘三卡识别机制’后,神山最终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高达21户、50人,比例相当高。其中,‘红卡户’4户、8人,‘蓝卡户’15户、35人,‘黄卡户’2户、7人。在全山范围来说,处于罗霄山脉最深处的神山村,是一个土坯房相对集中、贫困相对集中的封闭落后的深度贫困村。”
在神山村村部,我看到村委会会议室墙上有这样一张表格,表上所有贫困户的贫困人口、贫困类型、帮扶人、帮扶单位、脱贫年度和帮扶致富产业等情况一目了然。
表1 神山村贫困户脱贫情况表(2019)

续表

注:★为红卡户 ●为蓝卡户 ▲为黄卡户
凡事有经有权。
“三卡识别机制”设立后,在执行中又制定了相应的保障制度。黄承忠告诉我:“井冈山市出台了《贫困户精准识别界定办法》,扶贫工作组循照此办法,采取普遍宣传、村组推荐、入户调研、群众评定、程序公开等方式,让乡里乡邻参与评鉴,使得‘精准识别’不盲目、马虎作风一扫空、群众口服心也服,经得起客观检验。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坚持让群众参与评定,让集体参与决策,不搞哪一方说的算,杜绝一个人说的算。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把真正的穷人找出来。”
“应扶尽扶,一户不少;优亲厚友,一个不行。”为确保“精准识别”又“精”又“准”,黄承忠给我详细介绍了井冈山市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法的“一二三四五”。
井冈山市借鉴党务和政务工作中的一些好的方式方法和模式,大胆进行工作创新,采取了“一二三四五”的认证程序,即:
一访——走访贫困户;
二榜——在村组和圩镇张榜公示;
三会——分别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乡镇(场)党政班子会;
四议——通过村民小组提议、村民评议、村两委审议、乡镇(场)党政班子决议;
五核——村民小组核对、村两委审核、驻村工作组核实、乡仲裁小组核查、乡镇(场)党政班子会初核。
作为最底层的始终在扶贫一线战斗的扶贫工作人员,黄承忠深有体会地说:“通过一访、二榜、三会、四议、五核,精准识别到了每户每人,这就为精准脱贫系好了第一粒扣子,有状你先告,村内装穷的、外面有钱的都识别出来了。”
在落实“一二三四五”认证程序中,井冈山市委、市政府对乡镇(场)和工作组还提出了新的工作标准——“沉下去,查实情;接地气,访真贫;当表率,扬正气;明导向,服民心。”同时,井冈山还出台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明确量化了评定标准,并确定“五类人员”不准进入,即家中有国家公职人员(财政系统发工资)的、建了新房的、买了私家车的、购买商品房的、办企业的。这样,评定过程中,指标量化了,过程透明了,信息公开了,“靶向扶贫”的目标也达到了。
对“一二三四五”认证程序和“三卡识别机制”,茅坪乡党委书记刘晓泉用四句话做了比较通俗易懂的概括:“组内最穷,村内平衡,群众公认,乡村把关。”
“三卡识别机制”运行后,井冈山市的“精准扶贫”工作根据中央提出的“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要求,精准发力,确实取得了良好效果,真正实现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在识别过程中,井冈山市共排查非贫困户303户、1155人,新纳入建卡对象44户、136人。
“三卡户”的家庭生活、经济收入等情况每年都是在发生变化的,尤其是部分“黄卡户”。“黄卡户”收入虽然达到了脱贫标准,但返贫的可能也随时存在的。因此,井冈山市在扶贫攻坚当中,始终实行动态管理,采取精准纳入和精准退出密切结合,又通过“基本信息卡、帮扶记录卡、政策明白卡、收益登记卡”的“四卡合一”,建立起“百姓档案”,做到每家每户每年的情况清清楚楚、实际收入明明白白,确保“贫困在库、脱贫出库”,从而达到“贫困户一个不漏,非贫困户一个不进,贫困原因个个门清,脱贫门路户户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