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伦敦印象

1.伦敦印象

一五八五年左右,莎士比亚离开了故乡。大概在一年以后,他来到了伦敦。

十六世纪末的伦敦有大概二十万居民,是当时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居民以商人和手工匠人为主。城市里有很多商店、工场和贸易公司的办事处。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里描绘的安东尼奥和夏洛克会面的地方,所根据的并不是威尼斯的广场,而是伦敦城里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交易所。

在城市的西面,泰晤士河的左岸,有很多的宫廷建筑。高等贵族和王室大多居住在这里。莎士比亚和其他的一些演员经常在这里为这些达官贵人们演出。而在城市的东面,则是一座阴森可怕的石头城堡,人们称之为伦敦塔。这里是囚禁并处死国事犯的监狱。这里会让莎士比亚联想到国家掌权者的凶狠残暴,因此,在他的历史剧中曾多次被提及。

伦敦的生活每天都热闹非凡。虽然街道坑坑洼洼,但却阻挡不了人们那喧嚣的生活。工场里有工人在辛勤地劳作,市场里有商人在利索地做着买卖,大街上有士兵甚至有各国的海员在走来走去。

不仅如此,伦敦街头还时常有外地人徘徊踟蹰。针对这些外乡人,伦敦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被称为“猎兔”的骗子行当。《第十二夜》中乐天派托比·培尔契爵士诈骗外省人安德鲁·艾古契克爵士,《奥赛罗》中恶棍伊阿古诈骗傻瓜罗德里戈都是莎士比亚针对这些猎兔的真实写照。

伦敦最出色的建筑当属宏伟的圣保罗大教堂,这里也是伦敦的生活中心之一。教堂在例行的时间举行祈祷仪式,善男信女们可以在教堂的门口听人朗诵宗教故事。但是更多的人并不是为了宗教的原因来到这里的。朋友们在这里约会,商人们则来到这里寻找主顾。教堂附近有一块地方甚至成了纨绔子弟聚会的场所。那些花花公子们常常模仿意大利人或法国人,穿戴着各种时髦的服饰到这里来炫耀。而那些穷苦的年轻人,则为了寻找显贵的庇护来到这里。

几乎伦敦所有的印刷厂和书店,都集中在距离圣保罗大教堂不远的一个地方,那里是印刷和买卖书籍的中心。那个时候书籍的种类已经十分丰富,有英国史话和编年史,地理学著作,游记,传授役使鬼怪的魔法书,自然科学家的著作,拉丁文教科书,法语和意大利语词典,农业指南,房屋营造手册,诗集,传奇小说和剧本。在这些书籍中,包含了大量的通俗小册子。这些小册子通过问答的形式,向人们介绍各种各样的实用知识。莎士比亚作品中那些五花八门的知识,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这些小册子。

当时的英国还没有报纸,市面上能够看到的是一种叫做“街头叙事诗”的印刷品。社会上值得注意的事件都会在这些叙事诗中得到体现,包括政治事件,刑事犯罪新闻,大陆的战事,以及在法国、西班牙、西印度各海岸发生的海战。这些叙事诗采用某一著名歌曲的韵律,作者或卖者在出售之前要先在人群前演唱,然后买主才会付钱购买这些诗页。这些叙事诗中还包括很多当时卖座的戏剧。

法律意义上的伦敦,指的仅仅是伦敦的旧城区,这里是那些严峻的清教徒资产者安静的办公地区。而在伦敦四周的城墙外,有通向全国各地的大道,这里有一些居民点并不属于城市政权机关的管辖范围之内。这些地方是酒徒和色鬼流连忘返的花街柳巷。莎士比亚在他的《一报还一报》《泰尔亲王配力克斯》中都描写了这里的妓院以及妓院里的鸨母、打手和嫖客。

而宫殿所在的区域,则由女王和权贵的武装侍从维持秩序。旧城区里有市政府豢养的城市巡警,但是这些对保护社会的秩序并未起到多大的作用。

尽管伦敦的街头有时会显得有些混乱,但这里仍然是当时欧洲最有文化教养的城市之一。这里有很多有学问的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师和画家为了修建宫殿和给达官贵人们画像而从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地移居到了这里。

伦敦本地没有自己的大学,但是有几所学校却成了真正的知识发祥地。考特法学协会是纯粹进行世俗教育的最高法律学校。法律学校的学生们都很喜欢戏剧,他们经常自己用拉丁语和英语排演戏剧。

在文艺复兴时代,英国不仅以戏剧和诗歌的繁荣著称,而且还出现了出色的音乐。伦敦人大多很喜欢音乐,很多贵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乐队。街上也有很多流浪歌手在卖唱,由男孩子组成的教堂合唱团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是和莎士比亚同名的风琴家威廉·贝尔特。

伦敦市民最喜欢的娱乐是斗鸡和纵狗扑熊。在一个特别围起的地方,把公鸡放在台上互斗,观众们下注赌钱。在举行扑熊游戏的地方,把熊用链子拴在柱子上,然后放出一群饿狗向它扑去。这些游戏都能提供给观众他们需要的刺激。

伦敦还有大量的旅馆和酒肆。伦敦的居民很喜欢到这里聚会。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曾提到一个叫“野猪头”的酒店,它是这些酒馆里最出色的一家。另一个名为“人鱼”的酒店,在当时则是戏剧家和诗人会面的地方。

这样的伦敦吸引了年轻的莎士比亚,他在一五八五年左右开始就定居在了这里。他在这里经历了英西战争结束时那些激烈动荡的日子,他见到了戒备森严的伦敦,也见证了经历恐惧之后的伦敦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