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李尔王》
《李尔王》于1608年出版。1594年的时候“玫瑰”剧场曾演过情节相同的一出戏。莎士比亚对这个无名氏的剧本进行了改编,将原来的大团圆结局改成了悲惨结局,还在剧中增添了丑角形象,并且将从锡德尼的小说《阿刻狄亚》中借来的情节安排成了与原情节相并列的第二条线索。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分别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年轻姑娘考狄利娅。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想把国事让给年轻人去治理,自己则留出时间准备后事。他把三个女儿叫到跟前,想从她们嘴里听出谁最爱他,这样,他就可以按照她们爱他的程度来把国土分配给她们。
大女儿高纳里尔说,她对父亲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出的,她爱父亲胜过爱自己的眼睛,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和自由,她的爱超过一切贵重稀有的东西。事实上她的心里没有任何的爱,但老国王却信以为真,把国土的三分之一赐给了她和她的丈夫。二女儿里根和她姐姐一样的虚伪,她说姐姐的话还不足以表达她对父亲的爱,因为世界上一切欢乐都引不起她的兴趣来,只有在孝顺她亲爱的父王的时候,她才能感到无比的幸福。老国王也赏赐了三分之一的国土给她和她的丈夫。他又转身问他最疼爱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非常讨厌姐姐们的奉承,她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她的爱不多不少,就照着女儿的本分去爱他。国王听到他最宠爱的孩子的这番话,觉得她忘恩负义。他要考狄利娅重新考虑一下她的措辞,不然对她的前途是不利的。考狄利娅告诉父亲,他是他的生父,把她养育成人,但她也尽到了自己的孝心来报答他,听他的话,爱他,尊敬他。可是她不会像姐姐们那样夸夸其谈,也不能保证世界上除了父亲以外,她谁也不爱了。老国王听了考狄利娅的话,十分生气。李尔王年轻时候就是脾气暴躁的人,现在上了年纪,变得更糊涂了。他把原本留给考狄利娅的三分之一土地分给了她的两个姐姐。
李尔王当着所有的朝臣把王冠赐给了大女儿大女婿和二女儿二女婿,把全部的权柄、税收和国政都交给了他们。他摆脱了一切国王的职权,仅仅保留着国王的名义,只留个一百名武士做侍从,每个月在他两个女儿的王宫里轮流居住。
众臣对国王轻率的举动非常震惊。但是除了肯特伯爵,谁也不敢去冒犯这位正发着脾气的国王。肯特伯爵刚刚替考狄利娅说了几句好话,暴跳如雷的李尔王就叫他闭嘴。好心的肯特并没有被吓住,他一向对李尔王忠心耿耿,并不看重自己的生命。但是肯特的直言却让国外更生气了,他限肯特在五天之内离开不列颠。
在这个时候,有两个向考狄利娅的求婚的人,法兰西国王和勃艮第公爵正住在宫里。他们被叫来见李尔王。李尔王告诉他们,考狄利娅已经失去了他的宠爱,她出嫁时不会有任何嫁妆。勃艮第公爵放弃了求婚,表示在这种情形下他就不想娶她了。可是法兰西国王知道考狄利娅是怎样失掉她父亲的宠爱的,他十分看重考狄利娅的品德。他让考狄利娅跟他走,做他的王后。考狄利娅流着眼泪和姐姐们告别了,还嘱咐她们一定要好好照顾父亲。
考狄利娅刚走,她的姐姐们的本性就露了出来。在李尔王住在高纳里尔家的第一个月里,他就发现了她的诺言和她的行动根本是两回事。她已经得到了李尔王所能给的一切,就不再保持那阿谀奉承的嘴脸。她讨厌看到父亲和他的一百名武士,甚至把他当做了累赘。由于她暗地里的教唆,连仆人们都对老国王冷淡了。
好心的肯特不忍看到老国王落到这步田地,冒着危险留了下来,化名为卡厄斯,乔装成仆人请求国王雇佣他。高纳里尔不仅在态度上对老国王冷淡,甚至要把国王的一百名侍从裁掉一半。李尔在发了一顿脾气之后,离开了大女儿的家。他先派卡厄斯去二女儿家送信,好让他们有所准备。可是,他到达那里时,却看到卡厄斯被二女儿用脚镣锁了起来,而他的二女儿和二女婿居然拒绝见他。老国王非常生气,在他的坚决要求下,里根和康华尔公爵出现了,高纳里尔也和他们在一起。原来姐妹俩已经串通在了一起,他们连剩下的一半侍从都不想给父亲留,想要彻底解散他们。两个女儿的忘恩负义彻底击垮了李尔王。他一方面受着双重的虐待,一方面又懊悔他不该糊里糊涂地把王国抛弃。他的神志开始有些不正常了。他一面说着连自己都不明白的话,一面发誓要向不孝的妖妇报仇。这时,天黑了下来,一场暴风雨眼看就要来临,他的女儿们却怎么也不让他的侍从进去。他不愿再与两个无情无义的女儿住在一起,冒着风雨冲了出去,只有肯特一直跟随在他后面。
肯特伯爵听着李尔嘴里不断地说着疯话,看出他的精神已经不太正常。天亮的时候,一些仍然忠于国王的侍从帮助他把国王送到了多佛城堡。肯特伯爵自己则搭船到法国去,赶到了考狄利娅的王宫,向她描述了她父亲的悲惨情况。考狄利娅听了之后非常伤心,她要求丈夫准许她坐船到英国去,还要带上足够的人马去讨伐这两个残忍的姐姐和姐夫。
李尔发了疯之后,好心的肯特伯爵派了些人照顾他。当考狄利娅率军在多佛登陆时,正看到李尔在附近的田野里徘徊。他已经完全疯了,一个人大声地唱着歌,头上戴着用稻草、荨麻和从麦地里拾到的其他野草编成的王冠。看到这样的景象,考狄利娅心如刀割。她深情地说:“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疯狂的灵药,让这一吻抹去我那两个姐姐加在你身上的无情的伤害吧!”
父女团圆的场景是十分动人的。可怜的老国王一方面由于重新见到他最钟爱的女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感到惭愧。他跪了下来,请求女儿的原谅。考狄利娅也一直跪在旁边,说这是她应尽的孝道。国王被两个狠毒的女儿弄乱的神经,终于在小女儿和女婿的悉心照料下痊愈了。
可是善良的人却没有得到善报。在与英国的战斗中,高纳里尔和里根派卑鄙的葛罗斯特伯爵所率领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为了方便自己篡夺王位,他在监狱里害死了考狄利娅。考狄利娅死后不久,李尔也因为伤心去世了。
无情无义的高纳里尔和里根也没有得到好下场。他们同时爱上了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埃德蒙。里根在丈夫死了之后迫不及待地宣布了要与埃德蒙结婚的消息。被嫉妒冲昏头脑的高纳里尔毒死了自己的妹妹。高纳里尔的丈夫发现了她的罪行,把她关进了监牢,不久之后,她死在了监狱里。
高纳里尔的丈夫奥本尼公爵并没有参加害死考狄利娅的事,也从来没有鼓励过妻子那样虐待她的父亲,在李尔死了之后,他在肯特的辅佐下做了不列颠的国王。
《李尔王》与《哈姆莱特》一样,被认为同是莎士比亚悲剧的高峰之作。同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相比,《李尔王》不仅以紧张有利的剧情见长,而且以广阔而真正包罗万象的宏大规模取胜。
从剧本的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到,李尔是个暴君。他专横暴虐、刚愎自用。所有人的称颂使他确信他不仅作为一个国王是伟大的,作为一个人他也是伟大的。在全剧中,李尔始终抓住自己的封建特权不放,即使在他无家可归的时候,他仍然习惯于命令别人。当他满身都是野花,满嘴胡话的时候,他仍然在说:
不,他们不能判我私造货币的罪名;这是我的权力。我是国王哩。
他一直以国王自居,凌驾于其余一切人之上,也许这就是他疯狂的原因。
当李尔在荒野上忍受着饥饿的折磨时,他才真正认识到社会的不公:
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
在李尔的这种转变上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
考狄利娅是莎士比亚塑造的最美好的形象之一。她一身兼具温柔、美貌、诚实和坚强的性格。和莎士比亚笔下其他美好的女主人公一样,考狄利娅有着自由的个性。即使她的幸福取决于她会不会用甜言蜜语来讨好父亲,她也不愿牺牲真理。在戏剧的一开始,考狄利娅就以纯粹的人性光辉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却因为专制主义而很快地消失。考狄利娅来救父亲,这表现了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可贵的慈悲原则,但她却不是逆来顺受,她身上表现出来的是战斗的人道主义。李尔也明白,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不起考狄利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