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哈姆莱特》

3.《哈姆莱特》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悲剧中,最著名的必然要属《哈姆莱特》。这部悲剧的创作时间是在1600—1601年,多半是莎士比亚由别人一个同名剧本改编而成的,而这个丹麦王子复仇的故事,大约从1200年开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莎士比亚给这个普通的复仇故事加上了深刻的内涵,使之成为了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丹麦王后葛楚德在国王老哈姆莱特突然去世后只做了不到两个月的寡妇,就嫁给了老国王的弟弟克劳狄斯。全国人民都觉得她这件事做得太轻率,无情无义。甚至有人怀疑是克劳狄斯为了娶他的嫂子而害死了自己的哥哥,因为克劳狄斯和他的哥哥完全不一样,他不仅面目可憎,而且有着卑鄙下流的性情。

对这件事感到最难以接受的,还是要属老国王的儿子,年轻的王子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原本是一个单纯快乐的年轻人,在德国威登堡大学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这个噩耗彻底摧毁了他。他爱自己已故的父亲,甚至是把他当作偶像来崇拜的。他不仅哀悼父亲的死,也为母亲这样可耻的生活感到难过。

哈姆莱特回到了丹麦。尽管他的母亲和国王想尽了办法想使他快活起来,他还是不能振作。他在宫里仍然穿着深黑色的衣服祭奠他的父亲,甚至在母亲结婚的那一天也不肯换下,而且拒绝参加当天的任何活动。最叫他苦恼的,是他弄不清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克劳狄斯对外宣布老国王是被蛇毒死的,但是哈姆莱特并不相信这样的说法,和很多人一样,他怀疑父亲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哈姆莱特听到了一个传说,说接连几个夜晚,守望哨兵都在城堡的高台上看见一个鬼魂,长得和他已故的父亲完全一样。哈姆莱特决定当年晚上跟哨兵一起去守望,好有机会看到那个鬼魂,

晚上,哈姆莱特和他的朋友霍拉旭一起来到城堡的高台上。半夜以后,鬼魂又出现了。哈姆莱特看到,那个鬼魂和他父亲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他请鬼魂告诉他怎样才可以让他安魂,于是,鬼魂把他引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鬼魂告诉哈姆莱特他就是被他的弟弟克劳狄斯害死的。当老国王按照每天的习惯在花园里午睡的时候,克劳狄斯悄悄地走到他身边,把毒草汁滴进了他的耳朵里,那毒汁像水银一样很快地流进他全身的血管里,老国王就这样死去了。鬼魂恳求哈姆莱特为他报仇,但是却嘱咐他在报仇的时候不要伤害到他的母亲,要让上天来惩罚她。哈姆莱特答应一切都按鬼魂的吩咐去办,鬼魂就消失了。

在鬼魂消失之后,哈姆莱特满脑子都是鬼魂告诉他的话和吩咐他做的事。在鬼魂出现之前,哈姆莱特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现在他的精神更加的颓唐。他很怕自己继续这样下去会引起叔叔对他的疑心。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也为了能帮助父亲报仇,哈姆莱特决定顺势就装成真的发了疯的样子,既可以唬住叔叔,也可以在疯癫的掩护下偷偷实行自己的计划。

从此以后,哈姆莱特在服装、言语和一举一动上,都装得有些狂妄怪诞。国王和王后都被他骗了过去。他们不知道鬼魂出现的事,所以只认为哈姆莱特的疯是因为父亲的死以及逝去的爱情。

在哈姆莱特没有经历这些变故之前,他真心地爱着一个叫奥菲莉娅的姑娘,他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但是在定下装疯的计划之后,他对她变得冷淡了。但是善良的奥菲莉娅并没有责备他变了心,她竭力使自己相信哈姆莱特的冷淡并不是出于本性的冷酷无情,而是他的精神失常才导致这样的。哈姆莱特也没办法完全压制他对奥菲莉娅的爱,他给奥菲莉娅写了一封狂热的信,也是这封信使得国王和王后认定哈姆莱特发疯是因为爱情。

鬼魂的话一直在哈姆莱特的脑子里盘旋,他觉得在没替父亲报仇之前他是得不到安宁的,但是王后总是在国王身边,这使他很难有下手的机会。本性里的温厚和善良也使他迟迟下不去手。而且,他也无法判断他所见到的究竟是不是父亲的鬼魂。

哈姆莱特还是一个爱思考的王子。对社会的罪恶,他深入思考,竭力想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他思考人应该怎样生活,思考消除社会罪恶、实现理想的途径,思考命运的力量等等。他在剧中有六段长篇的独白,表现出他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探索人生意义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就在哈姆莱特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流动的戏班子来到宫廷里演出。哈姆莱特以前就喜欢看他的表演,他要求戏班子重演他以前最喜欢看的那部悲剧。看过之后,他突然决定安排一出跟他叔叔谋杀父亲相仿佛的剧情,来试探叔叔的反应。

戏班子演出的时候,哈姆莱特刻意坐得离国王很近。国王在看到和自己谋杀哥哥的情景几乎一样的戏后,良心上受了强烈的刺激,装作得了急病,突然就离开了剧场。这样的情况使得哈姆莱特确定了鬼魂告诉他的是实情,他的父亲就是叔叔害死的。他坚定了为父亲报仇的决心。

戏演完以后,哈姆莱特被母亲叫到了内宫。他责备他的母亲不应该那么快就把父亲忘记了。王后觉得自己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决定去叫国王或者波洛涅斯来跟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不让她走,王后很怕发了疯的哈姆莱特伤害到自己,大叫起来。克劳狄斯派来探听情况的波洛涅斯正躲在帷幕后面偷听,他以为出了什么问题,也大叫起来。哈姆莱特以为躲在帷幕后面的就是克劳狄斯,就一剑刺过去,结果把波洛涅斯杀死了。

哈姆莱特的一系列举动使克劳狄斯非常恐慌,他感到哈姆莱特对他是个威胁。他决定借着波洛涅斯的死把哈姆莱特从国内弄出去。他很想弄死哈姆莱特,却又怕民众的反对。这个诡计多端的国王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叫两个朝臣陪着哈姆莱特去英国,国王给英国朝廷写了封信,叫他们在哈姆莱特上岸之后处死他。哈姆莱特看出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他在船上偷偷拆改了公文,把自己的名字涂掉,改成了押送他的两个朝臣的名字。走了不久,船受到海盗的袭击,为了表现勇敢,哈姆莱特独自拿着刀跳上了海盗的船。海盗在知道了他的王子身份后对他十分客气,把他带到丹麦的港口,哈姆莱特又重新回到了丹麦。

年轻的王子回到家,就看到他曾经爱过的奥菲莉娅的葬礼。在父亲死了之后,这个可怜的姑娘就变得精神不正常了。波洛涅斯死得那样惨,而且死在了奥菲莉娅所爱的王子的手上,这件事伤透了奥菲莉娅的心,神经错乱了以后她到处跑来跑去,最后淹死在溪水里。

看到死去的奥菲莉娅,哈姆莱特对她的爱又回来了,他跳进了她的坟墓里。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认出了哈姆莱特,把他当作仇人。国王想要利用雷欧提斯的悲愤来谋害哈姆莱特。他怂恿雷欧提斯在言归于好的掩饰下向哈姆莱特挑战。在国王的指示下,雷欧提斯准备了一把毒剑。阴险的国王还准备了一杯毒酒,用以保证他的计划能够万无一失。

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的比剑开始了,克劳狄斯和王后都到场观看。按照规矩比赛应该使用圆头剑,哈姆莱特挑了一把圆头剑,但是雷欧提斯却拿着一把尖头剑。最初,雷欧提斯没有认真跟哈姆莱特比剑,让他占一些上风。克劳狄斯假装表示祝贺,把毒酒递给了他,但哈姆莱特忙于比剑,没有喝那杯毒酒。第二个回合,哈姆莱特又占了上风,王后非常高兴,拿起那杯毒酒就喝,克劳狄斯要阻挡已经来不及了。第三个回合,雷欧提斯一剑刺中丁哈姆莱特,接着,双方手中的剑都被对方夺去。哈姆莱特用那把有毒的剑也刺中了雷欧提斯,雷欧提斯反而中了自己的奸计。这个时候,王后喝的毒酒毒性发作,倒在地上死去。奄奄一息的雷欧提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看清了克劳狄斯的阴险狠毒,揭发了克劳狄斯的奸计,请求哈姆莱特宽恕他。哈姆莱特朝那个奸诈的叔叔扑去,把剑刺进了他的胸膛。在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告诉自己的好朋友霍拉旭要坚强地活在世界上,把他的故事告诉所有人。

莎士比亚把一个很平常的神话人物故事写成了一出无比深刻的人类精神悲剧,赋予了主人公哈姆莱特以许多人所共有的思想和感情。在以前的故事里,人们往往把精力多放在描写主人公是如何行动上,而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重要的问题是主人公内心的思考。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剧中最富思想性的人物。《哈姆莱特》是一出最富哲理性的悲剧,它的哲理是通过哈姆莱特的内心斗争和感受来表达的。剧本的一开头发生的两件事——父亲之死和母亲改嫁,已足以使哈姆莱特崩溃。他的全部人生观念,他所信奉的美好世界已经都不复存在了。哈姆莱特的思想感情受到彻底的震动,如何对待邪恶的问题,在他看来成了真正的生与死的问题。是对邪恶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抗,是逃避斗争还是投身“无涯的苦难”反抗邪恶,这都是哈姆莱特要解决的问题。

哈姆莱特的一生是个悲剧,这不仅因为他身边有太多的邪恶力量,也因为他的心里有一个理想的真正人性的标准,使他痛心的是他感到自己距离这种理想很远,这应该算是心灵伟大的人的悲剧。悲剧中的其余人物,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在忙于自我辩白,唯独哈姆莱特沉湎于自我揭发。哈姆莱特最美好的品质在于,他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已经完全不顾惜自己了。

哈姆莱特身上的旧思想的负担也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原因之一,他曾经有单独面对克劳狄斯的机会,他完全可以趁此机会为父亲报仇,就可以避免以后的所有悲剧。但是他看到克劳狄斯是一个人在祈祷,他认为在这个时候不能杀他,因为:

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时候结果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的,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乱伦纵欲的时候,有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的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哈姆莱特就这样错失了一个最好的报仇机会。像哈姆莱特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现实的。但莎士比亚至少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信念与渴望,这就是《哈姆莱特》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