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学才子

3.大学才子

莎士比亚能取得那样伟大的成绩,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他并不是英国人文主义戏剧的开创者。从十六世纪开始,由中世纪沿袭下来的戏剧题裁就已经逐步得到了改造。但是最初的一批以古代戏剧为典范写成的悲剧和喜剧内容却很幼稚,形式也稍显浮浅。大约从一五八七年开始,戏剧开始了进一步的革新。这时候出现的一批作家,把戏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人们通常称呼这个群体为“大学才子”。这些作家通常都是从大学毕业,或者至少在伦敦最优秀的学校里受过良好的人文主义教育。这些作家包括约翰·黎里、克里斯托夫·马洛、托马斯·基德罗伯特·格林以及托马斯·洛奇。

约翰·黎里是前文提到的《拉丁语法》的编纂者的孙子。他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受过教育。处女作是传奇《尤弗伊斯》,描写模范绅士应有的风貌。接着他又写了一些供儿童演员剧团宫廷演出的喜剧,伊丽莎白女王很喜欢观看这些儿童演员的演出。他所写的喜剧《哈拉德娅》《恩底弥翁》《弥达斯》《班比妈妈》以及《爱情变形记》与当时剧坛上仍残存的一些粗俗的民间闹剧有着鲜明的区别。黎里写作传奇和剧本所采用的风格,被称为“尤弗伊斯体”。虽然黎里的喜剧都是为宫廷贵族而写的,但是他的喜剧对民间戏剧的创作也很有影响。

如果说喜剧的题裁因为黎里得到了改变,那么在改造的道路上,就不能不提到莎士比亚的同龄人克里斯托夫·马洛了。他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在莎士比亚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演员的时候,马洛已经对戏剧艺术进行改革了。

马洛在一七五八年写成悲剧《帖木儿》,这个剧本是英国人民的人文主义戏剧繁荣发展的发端。在这个剧本被搬上舞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立即写成了续篇。之后又创作出了《浮士德博士的悲剧》《马耳他岛的犹太人》《爱德华二世》《巴黎的大屠杀》以及《迦太基女王狄多》等作品,帮助英国的戏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马洛对戏剧的另一大贡献是将真正的诗引入了戏剧。他抛弃了原来戏剧创作中的韵律诗,而改用了无韵诗。马洛的无韵诗有着宏伟的气势,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很符合文艺复兴时期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例如他在《帖木儿》中在帖木儿的爱妻泽诺克丽特临死时候为表达帖木儿的悲痛所运用的无韵诗:

把大地砍斫,让它裂成两半,

我们要闯进魔鬼居住的宫殿,

一把揪住命运三女神的头发,

把她们丢进地狱的三道壕沟里,

她们夺走了我心爱的泽诺克丽特。

马洛对于无韵诗的使用,对后世的文人有很大的影响,他们如果想要写戏剧,那么首先是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个性的真正的诗人,而不是只会押韵的诗匠。

莎士比亚无疑也是受到马洛影响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不由自主地模仿了马洛的诗歌风格。在他早期的历史剧《亨利六世》中,莎士比亚的无韵诗有着与马洛相同的激情与力度

啊,上帝呀!你造了他的血就该为他复仇;

啊,大地呀!你吸了他的血就该为他申冤;

或是让天公用雷电击死这个杀人犯,

或是让大地裂开大口把他立刻吞没。

托马斯·基德,比莎士比亚年长八岁。同莎士比亚一样,也是深受马洛影响的作家之一。在《帖木儿》问世后一年,基德的《西班牙悲剧》搬上了舞台,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部剧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在戏剧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剧目之一,是英国悲剧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这是一个关于凶杀和复仇的故事。西班牙贵族安德鲁在与葡萄牙总督之子巴尔塔查的战斗中死在了巴尔塔查的手下。安德鲁的好朋友霍拉旭为了替他报仇,活捉了巴尔塔查,西班牙也获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美丽的姑娘贝林佩莉娅是霍拉旭的恋人,但是巴尔塔查爱上了贝琳佩莉娅。为了和葡萄牙缔结和约,西班牙答应了巴尔塔查的要求,把贝林佩莉娅嫁给了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贝林佩莉娅恶毒的哥哥洛伦佐也很想促成这件事。他们收买了贝琳佩莉娅的仆人,叫他通风报信,趁着她和霍拉旭在凉亭里幽会的时候杀死了他。

霍拉旭的父亲赫罗尼莫听到贝琳佩莉娅的呼救声,拿着宝剑冲了出来。当他看到儿子挂在树上的尸体时,发誓一定要为儿子报仇。但是对王子复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想出了一个计策。

在巴尔塔查和贝琳佩莉娅结婚的前一天,赫罗尼莫向国王提议,在为欢迎葡萄牙总督举行的盛大宴会上演出一个他写的悲剧:土耳其国王爱上了一个叫珀西达的女人,她是一个骑士的妻子。为满足自己的情欲,土耳其国王杀死了骑士。珀西达为夫报仇,杀死了国王,最后自己也自杀了。赫罗尼莫把这几个角色分别分给了贝琳佩莉娅、巴尔塔查、洛伦佐和自己。他和贝琳佩莉娅事前已经商量好,演戏的时候要假戏真做。于是,在演出的时候,贝琳佩莉娅杀死了洛伦佐,然后自杀,赫罗尼莫杀死了巴尔塔查,又杀死了洛伦佐的父亲,然后自杀。一时间,舞台上倒下五具尸体,鲜血横流,戏也就此结束了。

一年之后,他的另一部《哈姆莱特》问世,莎士比亚后来曾据以改写成同名的著名悲剧。

罗伯特·格林,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艺术硕士。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浪漫主义与幽默。这在他的作品《僧人培根和僧人班格》《乔治·格林,威克菲尔德家畜系留场看守人》和《詹姆士四世》中都有体现。他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喜剧《老奶奶的故事》,这一剧本对日后莎士比亚创作《仲夏夜之梦》曾起到一定的作用。

还有一些重要的剧作家,他们的名字并没有留下来,但是他们的剧本却流传了下来。比如悲剧《菲弗沙姆的阿登》就是一个作者已不可考的出色剧本。还有《亨利五世的辉煌胜利》《理查三世的真实悲剧》《约翰王动乱不安的朝代》《李尔王》等等剧本,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些剧本对于以后莎士比亚的创作,都有很大的意义。

大学才子派的作家们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们都会被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家所取代。

莎士比亚在二十五岁至二十六岁时写出了第一个剧本。他选择了一个前人都未曾接触过的题材——两个王族间的内战。在第一个剧本初演后不久,莎士比亚就写出了这个剧本的续集,可见他的第一个剧本就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欢迎。在莎士比亚完成了四部历史剧以及他的第一部喜剧《错误的喜剧》之后,他在戏剧界已经小有名气。成名后的莎士比亚遇到了很多青年作者都会遇到的事,他无辜遭到了诋毁。

攻击莎士比亚的,就是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大学才子派作家之一,罗伯特·格林。

罗伯特·格林是十六世纪末文学家和戏剧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人物。但是作为一个职业作家,在当时的地位还不如那些专业的演员。他抛弃了妻儿,一直过着一种漂泊不定的文学家生涯,最后病倒在了一个小旅馆里。疾病打溃了格林的意志,他认为这些都是他放荡行为的报应。他想要悔过自新,清洗自己的罪孽,于是写成了自白书《千悔得一智》。他在这篇文章里劝谏了三位作家。但是在他的文章里还有这样一段话:

别相信他们(指演员们——原注),他们当中有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美化他自己,用一张演员的皮包藏起他的虎狼之心;他写了几句虚夸的无韵诗就自以为能同你们当中最优秀的作家比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打杂工,却恬不知耻地以为英国只有他才能震撼舞台。

这一段话很显然是在影射莎士比亚,因为莎士比亚名字的前半部分(shake)就有震撼的意思,而莎士比亚在写作的过程中也确实借鉴了很多大学才子派作家的作品,“虎狼之心”这句台词莎士比亚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曾经运用过。但这段话在打击莎士比亚的同时,也提供了他的很多信息给我们。“暴发户”说明莎士比亚在当时的剧坛已经开始引人注目,“打杂工”则让我们看到莎士比亚的多才多艺,既是演员又是编剧。

这篇《千悔得一智》是在作者去世之后,由托马斯·契特尔出版的。在这部书出版后不久,契特尔就在自己的著作《好心人之梦》里,对莎士比亚表达了歉疚。他形容莎士比亚“仪表既令人喜爱,教养也同样叫人尊敬,在他所选择的职业上表现极佳”。契特尔之所以会向莎士比亚道歉,不仅是因为他对莎士比亚有了新的看法,同时也因为“许多极可尊敬的人士都强调说,他待人直爽坦白,这足以证明他的正直、风格优雅,也说明他技巧超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当时有他的庇护人。在这些庇护人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一位扫桑普顿伯爵亨利·娄赛斯雷。扫桑普顿伯爵比莎士比亚年轻九岁,是伊丽莎白朝代最高贵的望族。长兄和父亲的离世使他在十九岁就成为了一位富有而独立的贵人。他的家成了诗人和人文主义学者聚会的场所。他也很喜欢戏剧,很多演员也是他家的常客,莎士比亚应该是其中之一。在扫桑普顿的家里,莎士比亚能够遇到很多才华出众的人物,增长了很多见识。莎士比亚对于扫桑普顿伯爵自然也是心存感激,他把自己的两首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斯受辱记》都题献给了扫桑普顿,使得这位伯爵名字能够流传千古。

至此,我们对莎士比亚初到伦敦的情景有了一个简单的描绘。作为演员和剧作家,他身处于英国首都戏剧和文学生活的中心,身边有很多受到新时代气息熏陶的潮流人物。他在伦敦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他的成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妒忌,但是也赢得了另一些人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