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代和生活

1.时代和生活

在《第十二夜》之后,莎士比亚再也没有写过这样欢乐的喜剧,转而改写了催人泪下的悲剧。是什么导致作家这种改变的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吧。

伊丽莎白女王在她统治的后期变得越来越残忍。其他国家的威胁一直笼罩着英国,国内权贵之间的争斗也一直不断,这一切使得人民必然生活在苦难之中。当地主通过“圈地”侵占了村社的土地,农民被赶出了农村。英国到处都有流浪汉在路上辗转徘徊。就连伊丽莎白自己都发现了这个现象。她很喜欢旅行,喜欢把自己置身于臣民们的敬仰当中,但是,在一次旅行中,女王用拉丁语亲口说出了:“到处都是穷人!”

这些贫困的画面,在莎士比亚往返于伦敦和斯特拉特福之间,或是剧团四处巡演的时候,一定都曾经见到过。在他的剧作中,经常有这样穷苦的、被压迫的人物形象出现,比如在《李尔王》中,当李尔王丧失了一切,在草原上流浪的时候,他才懂得人民的痛苦:

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爱赛克斯的死也能反映出当时政府的深重危机。爱赛克斯是伊丽莎白女王的宠臣,但是随着他在人民中的威望越来越高,女王对他的态度却日渐冷淡,而爱赛克斯的对手们则趁此机会取得了女王的信任。当爱赛克斯没有取得远征的胜利的时候,女王把他软禁了起来。为了搭救爱赛克斯,他的支持者们决定鼓动民众发起暴动。这一行动也影响到了莎士比亚所在的环球剧场。爱赛克斯的党羽们要求环球剧场的演员们上演带有废黜国王场面的剧本,他们认为这样就能把民众们的情绪带动起来。但是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在爱赛克斯带领三百名武装贵族冲向伦敦旧城区的时候,所有的居民都躲了起来。爱赛克斯的起义失败了,他被女王抓了起来,最终被处以了死刑。爱赛克斯事件对于有着敏感戏剧眼光的莎士比亚来说势必有一定的影响。在《哈姆莱特》里,我们就能够看到爱赛克斯的影子。

1603年,70高龄的伊丽莎白女王去世了,苏格兰国王詹姆士继承了她的王位。詹姆士一世的统治也没有能给人民带来安稳的日子。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说法。戏剧也成了他的手段之一。在伊丽莎白的时代,戏剧都是处于达官贵人的庇护之下,而詹姆士一世登基后,只有王室成员才有权庇护剧团。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获得了最高了荣誉,被改名为“王家供奉”剧团,这证明莎士比亚所属的剧团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剧团。剧团所有人的名字都被录入了宫廷仆人的名单,甚至被赏给一份数额不大的年俸。每到重大节日,他们都要穿上和宫廷仆人一样的鲜红色裤子、坎肩和披风。除此之外,莎士比亚和剧团和另几名演员还获得了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荣誉的国王亲随,即国王私人侍仆的头衔。

尽管这几年里莎士比亚自己的生活是平淡而充实的,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社会的丑陋面他却有越来越清醒的认识,他对这整个恐怖世界怀着满腔的愤怒,大概就在1600到1601年左右,他写道:

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

比方,眼见天才注定做叫花子,

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

纯洁的信义不幸而被人背弃,

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

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辱,

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地诟让,

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

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

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钳口,

纯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

囚徒“善”不得不把统帅“恶”伺候……

快到40岁的莎士比亚已经不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社会的阴暗与不公。凭借着早先写作历史剧和喜剧积累下的功底,他转而通过悲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一时期内,他写出了流芳百世的《哈姆莱特》《麦克白》和《奥赛罗》。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生活。自从詹姆士一世登台以后,“王家供奉”剧团经常到宫里为国王演出。宫廷演出给莎士比亚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因为无论观众有多少,剧团都会获得固定不变的酬金。除此之外,君王还会另外赐给演员赏金。因为这样,莎士比亚得以在1605年在家乡斯特拉特福买下了自己的房产。

自从1594年加入“宫内大臣剧团”开始,莎士比亚就一直和他的伙伴们在一起工作。这些演员都是伦敦最优秀的演员,他们生动地诠释了莎士比亚各种体裁戏剧中的人物。其中的理查·伯比奇、约翰·赫明和亨利·康德尔的名字甚至出现在了莎士比亚的遗嘱中,他给他们每人留了一笔钱,用来购买纪念他的戒指。

理查·伯比奇是这个剧团里最出色的演员,演出了莎士比亚多部戏剧的主角。英国戏剧史家理查·菲列克诺曾经评价他:“他是个神妙的普洛透斯,他完全变成了他扮演的角色,仿佛把他的躯体连同他的衣服一起扔了似的,他在演出结束前从不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他具有一个出类拔萃的演说家的所有条件,这类人物能使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都活起来,能把自己的台词化作行动。他一开口,听他讲话的人就被他迷住了;他沉默无言时,人们就惋惜不已。但是,在后面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是一名超群出众的演员,他扮演的角色从不走神,即使在不讲话的时刻,他仍一直用眼神和身姿把角色扮演得高超莫名。”伯比奇挽诗的作者也曾经写过:

“年轻的哈姆莱特,年老的赫洛尼莫,

善良的李尔,悲伤的摩尔人等,

昔日曾活在他身上,如今却永远死去。”

莎士比亚在伦敦的日子里,有很长时间是住在法国胡格诺教徒蒙儒阿的家里。他和他们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蒙儒阿的女儿结婚的时候,莎士比亚甚至成为了他们缔结婚约的介绍人。

介绍了莎士比亚的生活,我们还是回到他的创作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