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

九、莎士比亚的创作风格

每个作家在创作上都会有自己的习惯与风格,莎士比亚也不例外。

莎士比亚的才思敏捷,创作时速度极快。赫明和康德尔的话能证明这一点:“他文思如涌,下笔如神,意到笔到,以至我们很难在他的稿本上找出一处点窜。”莎士比亚为剧本《托马斯·莫尔爵士》一剧补写的三页稿子更能进一步证实赫明和康德尔的话。这一手稿的一百五十行诗句几乎没有一点涂改,修改也极少,谁也不会说这仅仅是一份草稿。也许对于一个杰出的艺术家来说,创作过程的神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都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思考过程,但莎士比亚在戏剧上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

莎士比亚很喜欢在已存在的文献和剧作中撷取他所需要的情节放在自己的剧本里。有两部历史巨著莎士比亚用得特别多,有十二部以上剧本的情节是从中选取的。一部是拉菲尔·贺林希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另一部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普卢塔克的《希腊罗马伟人传》。莎士比亚在《编年史》里获得了他写作历史剧《亨利六世》《理查三世》《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所需要的一切历史资料。除了历史剧之外,悲剧《麦克白》的情节基础以及传奇剧《辛白林》的部分情节,也都是从这部《编年史》中取得的。而从《希腊罗马伟人传》里,他获得了《裘力斯·恺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科利奥兰纳斯》以及《雅典的泰门》的情节。从词句上还可以判断出来,莎士比亚所读的并不是原著,而是托马斯·诺特的英文译本。

文艺复兴时代各个国家的文学成就也都对莎士比亚有着深刻的影响。莎士比亚虽然不懂意大利语,但当时可以读到很多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短篇小说的译本和改写本。在法国人文主义者的作品中,他读过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而在法国的诸多作家中,他最熟悉的是蒙泰涅,因为他是一个在许多方面跟莎士比亚都很接近的思想家。西班牙作家中,莎士比亚大概只知道塞万提斯,因为他和弗莱彻曾采用过《堂·吉诃德》的情节,写成已经散佚的剧本《卡德尼奥》。

莎士比亚最为熟悉的自然是本国的文学。他了解十四世纪英国第一个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杰弗里·乔叟以及他的同时代人约翰·高尔。他读过英国印刷术的鼻祖威廉·凯克斯顿于十五世纪末刊印的《特洛亚故事集》。而对于他的同时代人,他几乎熟悉他们所有的文学作品。锡德尼、斯宾塞、黎里、洛奇、德雷顿、但尼埃尔等等的散文和诗作他都了如指掌,而马洛、格林、基德、皮尔、本·琼生、海伍德、戴克、弗莱彻、波蒙等人的剧作他更是如数家珍。

现代的剧作家们在写作剧本的时候通常都是要自己构思情节,而在莎士比亚的时代,从前人的作品、历史以及民间传说中采取现成的题材,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本巨著外,莎士比亚还从其他很多作品里吸取了自己需要的素材。他在意大利作家邦德罗那里找到了《无事生非》和《第十二夜》的情节,在杰拉尔蒂·钦狄奥那里找到了《奥瑟罗》的情节和《辛白林》的一条情节线索。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部短篇小说中,而莎士比亚借鉴的是英国诗人亚瑟·布洛克据此写成的长诗《罗密乌斯与朱丽叶》。《李尔王》中葛罗斯特及其儿子们的情节取材于腓力普·锡德尼的传奇《阿卡狄亚》,《维洛那二绅士》的情节则是来源于西班牙蒙特马约尔的田园传奇《狄安娜》。《配力克斯》的情节基础是古题材的中世纪传奇《泰尔的亚波龙尼斯》。《威尼斯商人》的故事来源有三个,分别是中世纪短篇故事选《罗马的事业》,乔万尼·菲奥仑蒂诺以及薄伽丘的短篇故事。《皆大欢喜》则是根据同时代人托·洛奇的田园传奇《罗萨琳》的故事写成的。

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还有一部分是把前人的剧作进行改写而成的,这是当时剧场营运的需要。莎士比亚时代的剧院,经常需要更新演出剧目,因而常把被遗忘的老剧本再度搬上舞台。莎士比亚作为剧院的常驻作家,就需要把这些老剧本进行改写。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篇以及《亨利五世》,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尽管从前人的作品中吸取了很多的情节,但是莎士比亚都给他们注上了自己的特色。

莎士比亚给这些情节都加上了生动、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他的剧本中,往往剧情刚一展开,尖锐的冲突就已经出现了。随着事件的一个个展开,观众的注意力也被深深地吸引了。对于人物,莎士比亚也都赋予了他们生动深刻的个性。如今只要提到罗密欧、朱丽叶、奥瑟罗、麦克白,福斯塔夫,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痴情的罗密欧,勇敢的朱丽叶,正直但又轻信的奥瑟罗,野心勃勃的麦克白,乐天的福斯塔夫,这些都是莎士比亚才能塑造出来的。就像歌德说的,别人的这些故事之所以会充满生气,是因为莎士比亚在其中灌注了自己的心智。

莎士比亚在语言上的天赋也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他留下了太多至今仍为人们传颂的名言警句。根据语言学家的统计,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能够使用的词汇量勉强超过一千单词,一个有教养的人所能使用的词汇大概在三千至五千。而根据美国教授爱·霍尔登的统计,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在二万四千左右。从这个惊人的数字里就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脑子里装着大量的概念和观念。在纪念莎士比亚三百周年忌辰时,不同专业的英国学者编了一本名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的书,这部书里涉及到国家、社会、文化和私人生活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叙述时,总是同时指出它们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是怎样被反映出来的,这就足见莎士比亚的知识系统里所涉猎的内容之广。大概没有哪一种活动,哪一种生活现象是莎士比亚所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