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罗马历史剧
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中,有四部剧都是以古罗马历史为题材的,分别是《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裘力斯·恺撒》《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以及《科利奥兰纳斯》。这四部剧被放在一起,称为古罗马历史悲剧。
《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是莎士比亚创作早期的古罗马历史剧。这部悲剧可以说是当时“血与泪”的复仇剧大规模流行的产物。整出剧一直都被一股杀气腾腾的血腥味笼罩着。
罗马大将泰特斯在与哥特人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回到罗马,还带回了哥特王后塔摩拉和她的四个儿子。为了祭奠自己在战斗中牺牲的22个儿子,泰特斯不顾塔摩拉的苦苦哀求,杀死了她的大儿子。这件事在塔摩拉的心中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凭着自己的美貌,塔摩拉嫁给了罗马皇帝萨特尼纳斯,并成功得到了他的宠爱,塔摩拉便开始了她的复仇计划。她和儿子以及壁奴艾伦一起杀死了皇帝的弟弟,还诬陷在了泰特斯的两个儿子身上。不只如此,塔摩拉的儿子还轮奸了泰特斯的女儿拉维妮娅,又残忍地砍掉了她的双臂,割下了她的舌头,使她没有办法控诉他们的罪行。
泰特斯的儿子被判处了死刑,因为急于救儿子,泰特斯中了艾伦的圈套,砍下了自己的左臂。当看到两个儿子血淋淋的头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他也开始了疯狂的报复。他抓住了塔摩拉的两个儿子,然后把他们一刀刀肢解,把骨头磨成粉,和着他们的肉和鲜血做成了饼,送给了塔摩拉,在塔摩拉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告诉他真相。泰特斯不想再看着女儿这样痛苦地活下去,他亲手杀死了女儿,又杀死了塔摩拉。接着皇帝杀死了泰特斯,泰特斯的儿子路歇斯为了给父亲报仇,杀死了皇帝,又把作恶多端的艾伦齐胸活埋在泥土里。最后,在罗马人民的拥护下,路歇斯登山了王位,成为了罗马的皇帝。
这部剧因为迎合了当时的潮流,在上映之后还是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由于在辞藻的使用、情节的铺排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稍显肤浅,因此只能算是莎士比亚早期不太成熟的作品。
《裘力斯·恺撒》是这一创作期中成型较早的悲剧作品,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两部剧情相连的作品。
《裘力斯·恺撒大帝》大概创作于1599—1600年,情节取材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剧情发生于公元前44—42年。
罗马大将恺撒骁勇善战,取得了很多次战争的胜利,对罗马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人民中也有极高的威信。但是他却渐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成了一个独裁者。路歇斯等人看不惯恺撒的所作所为,想要推翻他,但他们自知没有那么大的号召力。他们极力怂恿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一起参加他们的叛变。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勃鲁托斯利用元老院开会的机会刺死了恺撒。
恺撒死了之后,他的心腹安东尼在葬礼上发表演说,煽动把勃鲁托斯赶出了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恺撒的侄子奥克泰维斯等人率领的军队的围困之下,勃鲁托斯自杀身亡。
在莎士比亚的所有人物里,除了哈姆莱特之外,勃鲁托斯是名副其实且独一无二的思想家。勃鲁托斯拥护斯多噶派哲学,认为幸与不幸不由外部环境决定。一个人若是受了道德规范的教养,最大的幸福与优裕的生活便会因之而得到保障。人之所以需要德行,不仅是为了得到好处,是为了德行本身,因为在美德中便有无数的幸福。恺撒的自私自利和勃鲁托斯的为了德行放弃身外之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这部悲剧的形成,不仅是因为两个人物对立的性格,还因为他们迥异的世界观。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大约写于1606年—1607年。在这部悲剧写成之前,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就已经人尽皆知。一个是罗马统帅,一个是埃及女王,他们的深情厚爱早就被载入了史册。
当安东尼在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宫中耽溺于和克莉奥佩特拉的玩乐饮宴生活时,罗马帝国面对着塞克斯特斯·庞贝的叛乱、海盗的骚扰和东方帕提亚人的入侵。眼见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再加上妻子去世的消息,使安东尼心中重新唤起对国家的责任感,毅然回到罗马,同屋大维·恺撒及莱皮德斯见面。安东尼和屋大维相互指责,在旁人的劝解之下才和好。为了巩固这种联盟关系,安东尼答应了迎娶屋大维的妹妹。这个消息传到亚历山大,克莉奥佩特拉非常生气,她强迫信差给他描绘那个女人的身材和样貌,想看看她是否能留住安东尼的心。在安东尼的努力下,各个危机逐渐地被解决掉,而罗马内部也只剩下安东尼与屋大维对峙的局面。为了争夺权利,两个人的决战迫在眉睫。安东尼的后妻替他去和哥哥讲和,但是她前脚刚走,后脚安东尼就又找到了克莉奥佩特拉。安东尼和屋大维的军队在希腊西岸的亚克兴打起仗,安东尼固执地放弃了自己在陆上的优势,却选择在海上决战。两支舰队刚一相遇,克莉奥佩特拉所在的船就掉头跑掉了,安东尼所乘旗舰也尾随而去,就因为这样,安东尼的舰队因为失去指挥而丢掉了胜利。安东尼回到埃及,对克莉奥佩特拉又是责怪,又是抚慰,企图重整旗鼓。屋大维带着军队追到埃及,兵临城下。安东尼的陆军一度小胜,但也只是最后的挣扎,而他的海军则不战而降,部下纷纷投向屋大维一边。有人谣传克莉奥佩特拉已经死了,安东尼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克莉奥佩特拉躲入反锁的墓室,和临死的安东尼诀别。屋大维设计稳住了她,打算把她活捉,然后在自己的凯旋游行中作为俘虏示众。克莉奥佩特拉佯作就范,暗中却弄到了尼罗河特产的剧毒小蛇,在最后一刻自螫而死,殉了情,也殉了国。
《科利奥兰纳斯》是一部风格严肃的政治剧。故事情节来源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中的科利奥兰纳斯传。剧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
科利奥兰纳斯原名卡厄斯·马歇斯。因为他攻下了伏尔斯人的科利奥城,所以改名为科利奥兰纳斯。因为他突出的才能,元老院准备推举他担任罗马城的执行官。但由于科利奥不愿按照惯例把他身上的伤疤裸露给市民而激怒了市民,市民们推翻了原先的提议,还把他逐出罗马城。
科利奥兰纳斯为了报这个仇,不惜与敌对方为伍,他勾结罗马人的对手伏尔斯人一起攻打罗马城。这时,科利奥的母亲伏伦尼娅挺身而出,斥责他为了个人恩怨而不顾国家的利益。母亲的话打动了科利奥,他放弃了自己的仇恨。在他的努力下,罗马城终于保住了,科利奥兰纳斯却没有逃出伏尔斯人的毒手,在科利奥里城,他死于乱剑之下。
在莎士比亚的剧本里,上层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基本的社会对抗性矛盾在这里表现的是最充分最明显的。这个主题在别的剧本至多算是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而在这个剧本中,这种对抗成为了冲突的核心,成了悲剧的中心主题。《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脱离人民的卓越个性的悲剧,也是一部人民的悲剧,饱受贫困煎迫的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尊严感,唯一的办法就是对大人物进行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