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期的历史剧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创作出了他的第二个历史剧四部曲《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以及《亨利五世》。
按照时间上的顺序,莎士比亚的第二个历史剧四部曲写的是在第一个历史剧四部曲之前的事情。第二个四部曲表现的是兰开斯特王朝是如何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跟理查三世的暴躁不一样,理查二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只懂阿谀奉承的奸臣,每天耽于玩乐。他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把国家的财产恣意挥霍,把国家看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人民对他怨声载道,贵族们也都各有不满。最后,被放逐出境的柏林勃洛克公爵举兵回国,废黜了理查二世。这一举动不仅没受到人们的质疑,还获得了人民强烈的支持。
莎士比亚在剧中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政治见解。在莎士比亚看来,万民的中心应该是国家,而不是君主。王权也应该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而存在的。
在这出戏里,政治问题并没有淹没道德问题。同以前的历史剧相比,莎士比亚在描绘人物性格上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了。
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二世在外貌上是个天生的皇帝。他仪表优美,谈吐迷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帝王风采。他深知自己的优势,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很少想到自己作为一个国王应尽的责任。这位娇生惯养的皇帝有时候也会变得冷酷无情。莎士比亚之所以揭示理查二世的这些品性,就是为了表示出他不配做一个君主。而柏林勃洛克的性格则与理查二世刚好相反。如果说理查二世的失败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那么柏林勃洛克的成功就正好取决于他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目的性。他在还是贵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具有大胆而独立的主见。他会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能软硬兼施,恩威并用,尽管他是通过夺权篡位获得成功的,却依然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表面上看来,莎士比亚所描写的是很久之前的故事,但是他想表达的,却是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见解,剧本中有这样的台词:
我的心快要胀破了;可是我宁愿让它在沉默中爆裂,也不让一条没遮拦的舌头泄露它的秘密……
国王已经不是他自己,完全被一群谄媚的小人所愚弄;要是他们对我们中间无论哪一个人有一些嫌怨,只要说几句坏话,国王就会对我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子女和继承者严加究办……
平民们因为他苛征暴敛,已经全然对他失去好感……
每天都有新的苛税设计出来,什么捐献金、德政税,我也说不清这许多;可是凭着上帝的名义,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呢?……
这些对白都出于同一场戏,看上去都是斥责理查二世的,但是以居民自愿捐献的形式出现的特别税收,在理查二世的时候并不存在,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才出现的。大概就是因为这样,这一出历史剧在登上舞台没多久后就被迫停演了。在伊丽莎白去世以后,这个剧本才被获准全文刊印。
《理查二世》的结尾也为《亨利四世》的产生做好了铺垫。《亨利四世》上下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历史剧。虽然与《理查二世》及《亨利五世》共同构成莎士比亚的第二个历史剧四部曲,但《亨利四世》上下却可看做是一个独立的艺术整体,其内容、精神、基调都跟另外两出戏截然不同。
《亨利四世》上篇剧情发生的时间是1402年—1403年,下篇的时间是1403年—1413年。
《亨利四世》是一部规模巨大的历史剧,但作者却没有采用以往历史剧创作所使用的网状结构,而是运用两条平行的线索来叙述这个故事。你争我斗、阴森恐怖的宫廷生活与轻松惬意、充满欢乐的市井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的同时,也把带有悲剧性质的历史剧与喜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莎士比亚在这部剧里也创造出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忧心忡忡的亨利四世,他每每想起杀死理查二世的罪责,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不信任周围的贵族,对把他捧上王位的封建主尤其满腹疑虑;老奸巨猾的政客诺森伯兰以及他的兄弟化斯特,一个头脑冷静、老谋深算,一个秉性多疑又残酷无情;还有信奉“拳头即王法”的霍茨波,他性子爽直,脾气暴躁,胸怀坦荡。但是这部戏里最成功的角色,还是要属福斯塔夫。他可以算作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中最经典的角色之一,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出色的喜剧角色。
福斯塔夫出身贵族,但却生活在封建贵族的作用一落千丈的年代。他的身上保留了封建贵族的寄生性,比如胆怯、好色、吹牛、喜欢拿别人东西、酗酒、贪吃、撒谎。但是这样的人物却没有遭到观众的厌恶,甚至观众还对他情有独钟,用福斯塔夫自己的话说:撵走了肥胖的杰克,就是撵走了整个世界。
福斯塔夫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与莎士比亚在塑造人物上的多面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是历史注定灭亡的那个阶级的典型代表,有着那个阶级的劣根性,但另一方面,他也反映了新时代的新动向。文艺复兴的阳光照耀了福斯塔夫,他乐观活泼、无忧无虑,虽然没有任何高尚的目标,但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的欢乐气质很容易感染到身边的人,他自己也以这一点为傲,他曾经说过:
各式各样的人都把嘲笑我当做一件得意的事情,这一个愚蠢的泥块——人类,虽然长着一颗脑袋,除了我所制造的笑料和在我身上制造的笑料以外,却再也想不出什么别的笑话来;我不但自己聪明:并且还把我的聪明借给别人。
福斯塔夫是一个不受礼教束缚的人,他为所欲为,尽情地享受生活。在他的心目中,人生的全部乐趣只限于酒醉饭饱与淫欲。福斯塔夫这一形象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典型的意向,打破禁欲的束缚,追求个人的幸福。这个形象的成功,就在于他本身所具有的多面性,贫困与奢侈,愚蠢与机智,勇敢与怯懦,没落与虚荣都同时存在于他的身上。普希金的话做出了对这个人物最准确的概括:“莎士比亚的多方面的天才也许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福斯塔夫身上反映得如此丰富多彩,福斯塔夫的罪行,一个连着一个,构成一串滑稽的畸形的图画,酷似古代的酒神节时的景象。我们分析一下福斯塔夫的性格,那就可以看出,他的主要特征是好色;粗俗地、卑贱地追逐女性大概从小就成了他的首要嗜好,但现在他已经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他发胖了,衰老了;贪食和美酒显然胜过了维纳。第二,他是个懦夫,但是因为他和年轻的酒肉朋友生活在一起,不断地受到了他们的嘲笑和捉弄,他也会掩饰自己的怯弱,表现出躲躲闪闪的可笑的勇敢。他有吹牛的习惯和心计。福斯塔夫一点也不笨,并且正相反,一些有时由于接触优良社会环境所具有的某些习惯他也有。他一点也没有什么常规。他像女人一样软弱,他需要强烈的西班牙酒、油腻的饮食和供养自己情妇的金钱;为了获得这些,他什么都干,只要不去碰明摆着的危险。”
这样带给人快乐的福斯塔夫,人们自然期望能更多地看到他。但是在创作《亨利五世》的时候,为了不让福斯塔夫的插科打诨影响到亨利五世的英勇形象,莎士比亚没有再让福斯塔夫出场,只是从他栖身的客栈老板娘的嘴里告诉了大家福斯塔夫死去的情景:
不,他当然不在地狱里!如果也有人进得天堂,他准是在天堂上亚伯拉罕老祖宗的怀抱里。他是好好儿地死的,临死的当儿,就像是个没满月的小娃娃。不早不晚,就在十二点到一点钟的模样——恰恰在那落潮涨潮的当儿,他两腿一伸,“动身”了。他倒还在摸弄着被褥,玩弄着花儿呢,等会儿又对着自个儿的手指尖儿微笑起来了;我一眼看到这个光景啊,我就明白啦:早晚就是这一条路了;因为他的鼻尖就像笔那样尖,脸绿得像铺在账桌上的台布。“怎么啦,约翰爵士?”我跟他说,“嗨,大爷,你支撑些儿呀!”于是他就嚷道:“上帝呀,上帝呀,上帝呀!”这么连嚷了三四遍。为了安慰安慰他,我就跟他说,别想什么上帝吧;我但愿他那会儿还不要拿瞎心思来烦恼自己。这么说了以后,他就叫我给他在脚上多盖些棉被,我就把手伸进被窝里去试探了一下;一摸,那双脚就像两块石头一样没点儿暖气!接着,我又摸他的膝盖,再又往上摸,往上摸——哎呀,全都冷得像石头似的!
福斯塔夫这个人物在当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丽莎白女王也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还特意下旨要求莎士比亚专门写一部福斯塔夫是怎么样言情说爱的戏,就有了后来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根据史料的记载,从女王下旨要求莎士比亚续写有关福斯塔夫的剧目,到这部喜剧完成,中间只隔了大概十天的时间。按照福斯塔夫的性格,爱情是不应该在他的生命里存在的,这就需要作家在规定情景之中来表现福斯塔夫的性格,这也是莎士比亚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又一胜利。
在莎士比亚的笔下,福斯塔夫不是真诚地去追求爱情,而只是在假装恋爱,去“追求”温莎两位有钱人的太太,以充实自己被倒空了的口袋。这个剧本也是莎士比亚剧本中唯一一个完全在资产阶级环境中展开的。这部喜剧的情节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福斯塔夫向培琪娘子和福德娘子献殷勤,另一条是斯兰德、卡厄斯和范顿三人向安·培琪小姐求婚。福斯塔夫在这部戏中的形象与在《亨利四世》略有不同。在《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的行为特征,是他自己与“官方”社会的对立。他有意把自己同官方社会、同国家隔绝开。他这样的放浪形骸,更对包括皇太子在内的他的朋友们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在《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福斯塔夫却装出一副官方人士的嘴脸。在温莎市民的面前,他炫耀自己的贵族身份,显示他同宫廷的联系,他因此也丧失了构成他一个主要品格的那种内在的自由。
在这出戏中,并不是资产者打败了福斯塔夫,而是人性、爱、美、大自然战胜了温莎市民庸俗琐碎的利害计较,作弄了福斯塔夫。
《亨利四世》中快乐的哈尔王子长大之后成为了亨利五世。《亨利五世》是一出爱国的剧目。从《亨利六世》起,莎士比亚的所有历史剧描绘的都是内部矛盾导致国家四分五裂的历史画卷。他对于昏庸的君主以及暴动的人民持有的都是否定的态度,在他的心目中,对国家最有利的就是能出现一个英明的君主,而亨利五世,就是这样一个君主。在亨利五世身上,莎士比亚力图表现出一个理想的君主,树立一个真正人民英雄的榜样。亨利五世为人豪爽,从不施阴谋诡计。在对待爱情上也不会玩弄任何殷勤献媚的风流解数,在向法国公主求婚的时候,只是开门见山的向她宣布,他愿娶她为妻。亨利五世一身,兼备作为君主的公正、英勇,加上他待人接物朴素自然,这所有的品格加起来,就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君主形象。
《亨利五世》还是莎士比亚剧本中辞藻最华丽的作品。剧中的每一场都充斥着角色大段的诗体讲演词,尤其是亨利五世本人,是所有登场人物中最能言善辩的一个人。这出戏的主人公只有亨利五世一个,不论其他的几个人描绘的多么生动,都只是给亨利五世做陪衬而已。
亨利五世的形象虽然高大,却没有什么个性可言。他只把自己当做一个国君看待,而缺少个人的欲望和兴趣。也许是莎士比亚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太过于注重技巧,反而忘了投放感情进去,所以今天留给我们的亨利五世形象,多少有一点冷冰冰的感觉。
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还写了一部单篇的历史剧,《约翰王》。在两组四部曲之间,《约翰王》是一出过渡性的历史剧。同第一个四部曲相比,《约翰王》中的人物形象较为个性化了,莎士比亚还在其中加入了之前没有的喜剧因素,这也可以看做是福斯塔夫形象产生的前兆。
《约翰王》讲述的是发生在英国中世纪的故事。在狮心王理查死后,应该是少年王子亚瑟坐上皇位,但约翰强行夺了权。不过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并不稳固,身边危机重重。亚瑟的母亲康斯丹丝一直抱有替儿子复位的图谋,法兰西想要从约翰手中夺回布列塔尼的疆土,罗马教廷为了保护教会在英国的利益,警惕地注视着约翰的行动。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他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用割让领土的代价来换取法国的支持。最后,他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被前来报仇的僧人下毒药害死了。
通过约翰的形象,莎士比亚刻画了一个无能治国的皇帝。这部剧里最成功的形象并不是约翰,而是狮心王的私生子福康勃立琪。他被一个名门爵士养大,在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他可以选择承认自己是亡故的爵士的亲生子,但他却选择承认自己是狮心王理查的儿子,放弃了可以得到的大笔遗产。因为对他来说,能够成为狮心王理查这样一个光辉勇士的儿子是最可贵的。他并不是见义勇为的理想骑士。为了报答约翰王对他的知遇之恩,即使约翰王让他去抢劫寺院,他也欣然前往。他忠于他的国家和君主,即使他知道国王的为人并不值得尊敬,他仍然以国王的名义担负起保卫国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