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北仑走在前列的不竭动力

自主创新:北仑走在前列的不竭动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模式的战略基点。近年来,北仑区按照“围绕一个目标,构建两大平台,实施三项工程,实现五大突破”的总体思路,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加快建立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代表国际先进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80亿元,是2002年的3.6倍,年均增长38.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35.9%提高到2006年的47.4%,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北仑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省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省首批科技强区。

一、围绕一个目标: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从“北仑制造”走向“北仑创造”,建设科技强区,创建创新型城区。

二、构建两大平台:

(一)政府服务平台

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宁波市北仑区科技项目经费资助实施细则》、《关于大力引进人才和智力的若干规定》、《中共北仑区委、北仑区人民政府贯彻〈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和《宁波市北仑区(开发区)鼓励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等产业、科技、人才政策,为科技创新构建政策平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十五”期间区财政科技经费累计投入达到3.16亿元,2006年区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1.1亿元,占本级财政经费支出的4.27%,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发挥科技创业园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两个市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科技孵化器作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4亿多元,在孵企业100多家,带动科技投入近1亿元,引进高级科技人员200多人,已逐步成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基地。组建成立北仑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已有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产品创新设计中心、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北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杭诚专利事务所等10多家科研和中介服务机构确定入驻,为集群创新源形成、创新扩散和提高中小企业再创新能力搭建服务平台。

(二)企业创新平台

目前,全区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行业检测中心5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7家。其中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内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基地,其技术中心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同创建了海天北化科技公司,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德国投资1亿元人民币,注册设立纽伦堡海天塑机研究中心;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投资4000多万元,引进日本五轴联动CNC加工中心等专用设备,自行研制红外线双工位数控钻孔设备,组建了国际领先水平的码克生产流水线,实现了全程数据化管理;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纵向一体化针织服装制造商和中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出口企业,拥有面积6000平方米的国内一流面料实验室,并分别与耐克(NIKE)、阿迪达斯(ADIDAS)公司合作建立了耐克设计工作室和阿迪达斯设计工作室。与此同时,以海天塑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同创建的海天北化科技公司为基础,组建成立宁波海天塑料机械研究院;以区内诺依克电子企业为依托,以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信息研究所为技术支撑,组建成立宁波开发区汽车电子研究所;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联合三创模具、信泰机械、康鑫机械和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企业,组建成立宁波北仑模具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三、实施三项工程

(一)信息化推进工程

抓住北仑区列入宁波市区域信息化工作试点区的契机,2003年全面编制了《北仑数码港五年规划》,快速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完成了动态北仑和人口资源数据库一期项目、远程教育网、人才市场、网上电视台、区长信箱、行政效能评价系统、企业信息网、便民服务平台、信访平台、就业管理平台、行政执法平台、农村综合信息平台等20余个项目的建设,实施了数字园区、网上审批、办公自动化、政务数据库、网上身份认证等系统的开发,区域信息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获得中国电子政务优秀贡献奖和政府信息化创新奖,“北仑之窗”政府门户网站连续5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北仑区也被列为宁波市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目前,网站访问量已经达到1768万人次,曰均浏览量超过3.5万人次。以制造业信息化为突破口,在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导入信息化技术,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信息化应用面超过35%,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生产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和营销网络化,已有海天、申洲、宝新等16家企业被列入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二)专利示范与产业化工程

近年来,北仑区积极引导企业自主创新,专利授权量连年攀升。

“十五”期间,累计授权国家专利130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3件,每万人专利拥有量12件;国际授权专利有了新的突破,申报美国、欧盟专利130件,授权82件。创建了6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市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如贝发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575项,国际授权专利78项,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项成果申报专利;吉利公司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7项、新型实用专利30项、外观设计专利37项。

(三)技术创新工程

在加快政府创新服务和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大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力度,“十五”期间,全区共组织实施863计划、科技攻关、创新基金、火炬等国家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5项,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0多项,累计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115项,荣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2项。塑机、制笔、汽配、新材料、压铸模具等行业已确立国内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先地位,北仑注塑机基地已成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注塑机产业基地。加强科技合作,近年来共引进资金、人才或技术投入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办的科研机构7家,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研机构13家,开展科技合作项目140多项,引进科技成果200多项。近年来,各类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累计投入科技开发资金20多亿元,开发新产品800多个,授权国内、国际专利790多项。围绕“集聚科技资源、打造精品农业”目标,“十五”期间累计建成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5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认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5家农业科技开发机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超过80%,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95%。

四、实现五大突破

北仑作为全省和全市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精神,继续围绕“建设科技强区,创建创新型城区”这一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三项工程,努力实现“体制创新上的关键性突破、系统集成上的规模突破、集聚科技人才上量的突破、服务产业集群上大的突破和产业链形成上新的突破”,加快从“制造”走向“创造”。到201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建成25家省、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至"2.2%,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件,万名人口人才数1253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超过50%,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科技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全面提升“实力北仑”,推动北仑经济社会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一是在体制创新上做关键性的突破。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以体制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由区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筹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为工业知识产权申报和技术研发提供资金保障。积极搭建中介机构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平台,鼓励技术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引进创投资金,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建平台、政策作引导、部门做服务的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和保障,实现体制创新上的关键性突破。

二是在系统集成上要有规模突破。实施系统集成推进工程,重点推进塑机、汽车及关键零配件、新材料、模具、电子信息、制笔等六大产业形成规模,并通过举办集成创新高峰论坛等各种活动,引导企业家成为配置技术资源的专家,培训一批有系统集成能力的技术管理专家,通过引进集成、消化吸收、创新提高,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技术领先,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规模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实现系统集成上的规模突破,闯出一条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新路。

三是在集聚科技人才上要有量的突破。要大力实施人才培养、鄞进和使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发展战略,落实各项政策,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流动畅通、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现有软件开发、生物化工、微电子、精密机械、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冶金、模具设计等八大硕士教育基地的孵化作用,培育一批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深入开展“百名专家进企业”、“百名创新创业人才北仑科技行”等活动,广引人才、广结人缘、广聚人气。配合省“151人才工程”、市“4321工程”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专家、学者,一批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一批市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以此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实现集聚科技人才上量的突破。

四是在服务产业集群上要有大的突破。依托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模具、塑机、纺织服装、文体用品、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形成石化、钢铁、能源、造纸等临港产业集群和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配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促进企业之间的深度分工,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高标准快速推进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培养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服务产业集群上大的突破。

五是在产业链的形成上要有新的突破。围绕北仑临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发挥科技对产业链形成、提升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作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建立企业内部“小循环”,构建区域产业“中循环”为目标,重点引进和发展补链企业,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发展配套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区域的竞争能力,实现产业链形成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