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旋风——北仑循环经济

活力旋风——北仑循环经济

近年来,北仑区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生态北仑”建设为载体,按照“想得要大、起步要小、推进要快”的总体要求,以构建“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环境的承载能力,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重点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建立企业“小循环”

针对临港大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两大压力,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北仑区抓住重点企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努力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做到节约、降耗、减污、增效,实现企业内部纵向闭合的“小循环”。据统计,2005年全区共实施了24个循环经济项目,累计投资4.61亿元,24个项目实施后,累计年节约费用3.04亿元,年可节约能源5.98万吨标煤、新鲜水469.5万吨、原材料1.7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469.5万吨、废气排放15.2万吨、固废排放1.92万吨。2006年又推出了包括总投资8.85亿元的台塑排烟脱硫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的逸盛反渗透节水项目和总投资600多万元,日处理污泥400吨,年发电730万千瓦时,浙江省目前最有效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循环发电项目等17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有12个,其中投资超过1亿元的项目有3个。宝新公司、申洲公司、雪龙风扇等7家企业率先成为清洁生产企业,其中雪龙公司还通过了省级绿色企业审核,成为北仑首家省绿色企业。

二、抓招商引资,推进结构调整,组建产业“中循环”

为了使工业结构更加高效合理,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循环工业网状结构,提高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实现产业的“中循环”,近年来,北仑区围绕能源、石化、钢铁、汽配、新材料等支柱产业,根据循环经济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招商,重点引进补链企业,使全区的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逐步完善。目前,形成了总投资约76亿美元,以台塑石化、三菱丽阳睛纶、逸盛化工等项目为主体,生产装置互联、原料产品互供、副产品集中统一利用、输送管道互通、资源共享、上中下游协调联动发展的石化产业链;总投资40亿美元,以宝新不锈钢、宁波钢铁、华光不锈钢等项目为主体的冶炼、热轧、冷轧不锈钢产业链;以吉利汽车为龙头,拓普、信泰、敏孚、雪龙等30多家汽配生产企业为依托的汽车整车生产、零部件生产加工为一体的汽配产业链;以瑞耐复合材料、荣山新型建筑材料、华美微创医疗材料等项目为主体,集研发、中试、生产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群。与此同时,注重引导区内企业以彼此的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实现横向耦合。在钢铁与化工行业之间,形成了“钢铁-污泥-稀有金属-化工”的循环;在电力行业与建材行业之间,形成了“电厂-粉煤灰-水泥”、“垃圾-垃圾发电-炉底渣-新型墙材”、“污水处理厂-污泥-热电厂循环硫化床焚烧-发电”的循环。一批如海螺水泥、北仑五联塑料制品等,依托大项目,以利用大工业废弃的煤灰、废渣、废酸、废油、污泥等为原料进行循环经济生产的中小企业不断涌现。

三、抓区域联动,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区域“大循环”

近年来,北仑区围绕“生态北仑”这个目标,注重区域联动,形成区域开放式的“大循环”。投资10亿多元,先后建成岩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小港污水处理厂,铺设了200公里的污水处理管网,实施了农村二次改水和大碶、柴桥、小港、霰浦等城镇的污网改造,开展了村级污水生态化处理试点,对城区老式耗水型抽水马桶进行改造,逐步建立区域的水循环系统,曰污水处理能力达18万吨。投资3亿多元建成了全市首个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与市共同投资1.6亿元建造了全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引进了枫林垃圾焚烧厂,形成“村保洁、镇收集、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循环处理网络。同时,在大碶牌门村开展了垃圾生态化处理试点,建立了甬港废旧物资交易市场,使废旧物资得到了集中回收和利用,逐步形成区域垃圾、废旧物资的循环系统。在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和服务业循环发展模式,投资1亿多元、占地2万亩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所有农业生产项目都将采用节水灌溉;猪粪发酵加工有机肥项目和以沼气池处理为主的生猪养殖污水处理方法也在北仑四个良种场中顺利实施,形成了“生猪-粪便-有机肥-作物”、“生猪-粪便-沼气”的生态产业链;北电宾馆等一批服务业经营单位节能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深入开展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国家园林城区以及生态乡镇等全方位的生态创建活动,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北仑的良好氛围。到2006年底,全区已建成1个省生态教育示范基地、3所省级“绿色学校”、1家省级“绿色企业”、2家“绿色饭店”、1个“绿色家庭”、17个市级“环保模范单位”、2个市级“生态乡镇”、13个市级“生态村”、10个市级“园林式村庄”和3个市级“绿色家庭”。

四、抓系统设计,推进措施保障,构筑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近年来,北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系统设计,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着力构建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一是转变发展理念。早在2004年就着手组织力量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调研。2005年结合贯彻落实浙江省、宁波市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又专题召开了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发展动员大会,制定了《北仑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着手编制包括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并开展了从家庭、学校、商店、企业到社区、行政村、产业园区等全方位的循环经济试点,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培训会以及开展各种创建活动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全区人民的注意力、调动企业和社会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努力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统一全区上下的思想。二是建立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循环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了由书记担任组长、区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区域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研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了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和发展循环经济目标责任制,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考核,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强化组织保障,为循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注重政策引导。出台了《北仑区(开发区)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意见》,对循环经济项目通过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税收支持和直接奖励等多种渠道给予政策支持。并对2005年度符合循环经济奖励政策的36个项目按政策进行了奖励,累计兑现奖励资金近300万元。四是强化技术推广。围绕优化资源利用这个核心,建立了循环经济技术项目库,大力推广一批适用技术和项目。2005年推出了24个重点项目,2006年又实施了17个重点项目,到目前已推广和实施了78个循环经济项目。与此同时,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积极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努力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