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

资源整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

近年来,随着北仑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大量被征地人员,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已累计产生土地征用人员13.5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55%,涉及9个街道、乡镇218个行政村。为了使这批人员失土不失业、生活有保障,北仑区在全面实施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的同时,改变过去“政府建培训大楼、增专职教师”的传统思维,采取“政府买单、社会力量承办”的形式,整合区域内26家培训机构的资源,针对被征地人员的文化、年龄、技能方面的不同特点,大力开展从家政服务、基本技能到大专学历的全方位培训,努力通过就业前培训促进观念转变,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订单式”培训提高就业率,学历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切实为被征地人员就业创造了条件。2003年以来,全区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对5.4万名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培训,促进转岗就业3万余名。目前,全区已有8.3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占农村有效劳动力总数的62%,不充分就业4.7万人,占35%。

一是打造服务平台,实行动态管理

2003年,北仑区将土地征用人员培训就业工作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征用人员培训就业的优惠政策。2005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征用人员培训就业工作的领导,并将政策惠及面扩大到全体农村劳动力,区政府在全市率先设立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和转岗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将培训就业的基层服务组织延伸到全区9个街道、乡镇和各社区、村。基层组织设立后,开发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网的农村劳动力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开展了历时2个月的进村入户调查,全面掌握了区内25万农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水平、技能水平、就业情况,彻底摸清农村劳动力家底,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精确的第一手数据。建立了企业岗位采集制度,与辖区内各类企业建立了长期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结合实际,并制定了“减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扩大在岗农民工素质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转移培训为主,三线同步发展”的工作方针。

二是调动社会力量,发挥市场优势

农村劳动力居住分散、技能和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趋势,仅靠政府现有的培训力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为此北仑区适时提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全面整合教学资源,走市场化培训道路”的培训新思路。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通过公开招标,从全区众多的成人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办学机构中选定26个管理规范、设施齐全、师资力量较强的定点培训机构,形成了以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龙头、培训定点机构为梯队的区、街道(镇乡)、村(社区)三级网络,使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就可参加培训。各培训机构在区转岗就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可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自行招生、自行培训,农村劳动力可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参加,培训后由区转岗就业办公室组织考核。各基层组织将培训合格人员信息录入农村劳动力数据库,与采集到的企业岗位信息进行对比,向企业推荐合适人员就业。在各街道、乡镇建立岗位信息发布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将供求双方的信息传输给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增加两者的对接率。充分利用区、镇两级劳动力市场,定期不定期地召开专场招聘会,推出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仅2005、2006两年,区、镇两级共召开专场招聘会257场,推出岗位13.9万个,达成就业意向2.6万人。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深度就业

根据农村劳动力特点,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农村劳动力培训新方法。开展企业出单、农民接单、政府买单的“订单式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针对部分农民创业意愿强烈的特点,推出旨在培养小老板的“创业培训”;为满足部分中青年土地征用人员提升知识层次的需求,创造性地与区内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高中等合作开展“学历培训”。日前,北仑区与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培养的第一批72名土地征用人员已顺利毕业,获得大专文凭,成为全国首批“农民大学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北仑区出台了《关于促进北仑新区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安排辖区内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企业吸纳对农村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给予用工补助,政策实施一年半以来,财政已投入5200多万元用于发放用工补助。至今,全区95%以上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已实现了再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