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的行政服务中心

高效率的行政服务中心

近年来,北仑区坚持把为群众、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效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创新,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做到高效率运作、高质量服务、高水平管理,全面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一、完善中心功能,凸现服务型政府

2003年整合成立北仑区(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并与宁波开发区投资管理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中心实行集中式管理、窗口式办公的运行方式,主要承担北仑区域投资项目审批、证(照)办理等行政审批服务、外商投资企业服务工作。2005年8月,中心搬迁至行政中心阳光大厦办证大厅后,为进一步完善整体服务功能,提高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在原有进驻中心的22个政府部门基础上,供水、供电等部门也相继在中心办证大厅设立服务窗口。中心现有办公面积5206平方米,分为6个功能区:办事窗口服务区(118个窗口)、金融服务区、咨询服务区、商务服务区、洽谈(休息)区、自助服务区。中心办证大厅服务场所及各项设施均领先全省水平。在做好行政审批服务、证(照)办理的同时,为真正做到项目审批的全过程服务、项目建设的全方位服务、企业运行前有关急难事项的全天候服务,全力打造“亲商、安商”的投资软环境,相继实施项目例会制度,构建“马上办”服务网络,从体制上为项目服务提供保障,以全力帮助外商投资企业解决从项目设立、投产、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2004年到2006年,中心累计受理各类办件723140件,办结722813件,按时办结率达100%,提前办结率93.2%,服务对象满意率98.72%;新开工的外资项目达到161家,总投资达150286万美元,“马上办”处理企业求助急难事项420件,全面凸现政府服务功能。

二、探索机制体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一)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化

2004年,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为核心,进行了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后,属于区级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事项为176项,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26项。同时,为方便投资者和群众集中办事,中心认真抓好项目集中受理工作和人员到位工作,目前,占全区90.2%的行政许可项目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占65%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入中心窗口工作。

(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

三年中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每年固定时间、地点,工商、外经贸、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集中办理年检。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实行一审一核制,由原来的“受理、审查、核准”三个环节简化为“审查、核准”两个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外商投资企业设立试行联合审批,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协同审批方式。前置审批实施“告知承诺”,2004年,为扩大改革成果,在2003年基础上,又增加18个前置审批事项。前置审批“告知承诺”的实施,从根本上对企业的设立审批方式进行了改革,有效地促进行政机关从事前审批到事后监管的转变。

(三)电子政务建设稳步推进

积极探索电子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和监管系统开发,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督,不断提高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和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三年来,先后2次对自动化办公软件进行了开发完善,现行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能对投资项目办理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对急办事项进行自动提醒、超期事项进行自动曝光,对办件结果实行短信通知等,同时,积极探索网上审批,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开通了第一个“挂区牌企业名称网上预核”审批项目,2005年8月份又开始了8个窗口64个事项的网上审批测试工作。此外,网上开辟“有问必答”与“局长信箱”栏目,三年来,共解答各类问题近300余条,这些举措极大地方便了服务对象,也稳步推进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四)行政透明度大力提高

为使中心的工作置于社会各界的公开监督之下,促进中心工作更趋规范化、制度化,将经过几次调整完善后的服务项目的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先后汇编成《办事指南》、《办事须知》和《宣传画册圻页》,其中《办事须知》在办证大厅各窗口摆放,《办事指南》和《宣传画册折页》广泛向社会各界分发,同时在中心内外网进行广泛告知,阳光政务服务保廉作用曰渐显现。

三、规范管理制度,提升行政服务水平

(一)管理办法逐步健全

为确保服务管理工作到位,明确职责,提高服务质量,中心相继出台了《窗口管理制度汇编》、《评选季度服务标兵和年度服务明星实施意见》、《行风监督员管理工作暂行办法》等,为窗口的管理、考核提供了有力、量化的依据。2005年,为进一步规范中心管理,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中心在宁波各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中,率先全面导入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用质量管理国际通行标准指导中心工作,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主动,效率更加提高。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导入,标志着中心内部管理工作走在了宁波各县市区中心的前列。

(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为使运行管理日益完善,提高服务效率,建立了窗口首问责任制,明确服务对象到中心办事或来电咨询、投诉等有关事项时,首位接待或受理的工作人员为首问责任人,并明确了首问责任人的职责。制定了《AB岗工作制度》,明确在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完善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相关服务窗口之间(即一个窗口内部)实行顶岗或互为备岗的制度,促进岗位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填补因经办人员出缺而产生空档,使服务对象免遭空跑之苦。强化了授权机制,各窗口单位用文件形式明确了窗口的审批权限、窗口负责人的职责等。

(三)督查考核开展有序

中心定期与不定期地组织管理层与窗口负责人代表进行检查和抽查,检查各项工作制度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抓好整改。广泛接受投诉监督,中心通过设立投诉电话,办证大厅摆放多个投诉评议箱,接受办事群众对窗口服务工作的投诉。2005年8月,为进一步提高中心整体服务质量,也为改进服务工作提供量化数据支持,在办证大厅的118个窗口安装了电子评价器,直接接受服务对象实时评价。另外,中心聘请了16名社会各界代表作为行风监督员,定期听取他们对审批办证服务工作的意见,从外部实施监督。定期回访服务对象,采用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形式,对各窗口已办事项进行抽样回访,了解窗口在审批办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征集服务对象意见和建议。

四、拓展工作领域,提供项目配套服务

(一)项目开工促进有力

采取现场踏勘、电话跟踪、网上查询及与有关部门加强联系等多种方式,及时掌握区域内汽车城、青峙工业区、霞浦精细化工园、维科二期等重点区块项目筹建的准确信息,据此,明确服务重点,突破服务难点,积极加强与供水、供电、供汽、通讯等部门的有效沟通,确保外商投资项目及时有序地开工建设。2006年,在前几年项目建设服务基础上,有选择地在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外商投资项目总投资在2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以及有关区级领导确定的重点项目中,推出“重点项目服务卡”服务。企业凭此卡可在“中心”各部门及窗口得到咨询指导、资料分析、陪同办理、特事特办等优质、快捷的审批及配套服务。“重点项目服务卡”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开工建设。

(二)项目促进例会成效显著

针对项目开工过程中涉及部门众多、配套跟进不及时现象,积极探索促进项目开工的新办法、新思路,2003年,建立了由区政府、管委会领导主持,区各招商部门、项目审批和建设主管部门、综合协调部门以及驻区有关单位参加的项目促进定期例会制度,及时通报项目筹建进度,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最终以公开讨论的方式议定开工计划,并形成会议纪要。到目前,通过例会促进开工的外资项目已达180家,总投资17.5亿美元。

(三)“马上办”综合服务优势明显

随着北仑重点区块的开工建设项目逐渐增多,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投产后一段时期,碰到的综合性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正式用水、用电、供热管道不通、外围道路未建成通车、环保验收不具备资格、税收减免的延误申报及企业职工集中住宿困难等。为此,充分发挥“马上办”办公室的综合服务优势,努力协调各方为企业排忧解困。据统计,三年来,共为企业解决各类急难事项求助420件,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

(四)外商生活服务取得初步成效

随着北仑开发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区域内投资企业和外商人数快速增加,随之而来其子女的就学矛盾也日趋突出,如不能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境外人员在北仑投资的积极性。为此,区委、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一方面对就读在爱学和信心两所国际学校的外商子女学费进行适当补贴,三年来,共核拨国际学校就读学费252.8万元,涉及学生203人次;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区内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以区教育系统为主的外商子女就学安排工作网络,制订“关于外商投资企业非区内常驻户口高级管理(技术)人员子女就学的实施意见”。三年来,已安排45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子女就读城区中、小学校,为外商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