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推广的外来儿童计划免疫

全国推广的外来儿童计划免疫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外来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及疫苗相关性疾病控制成为各地计划免疫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为提高北仑区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和接种率,2003年以来,北仑区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以“现场建卡”为主的管理模式,从健全组织制度、开展主动搜索、多部门合作、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狠抓落实,走出了一条外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有效途径,该模式得到了全国、省、市有关专家的认可,并在全国得到推广。

一是加强组织网络,健全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区、街道(镇、乡)、村三级工作组织网络,特别是以乡村医生为主体、妇女计生干部为补充的村级计划免疫工作组织,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人。研究制订《北仑区外来儿童管理办法》、《北仑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场建卡管理办法》等文件及实施方案,完善对乡村医生的考核,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责任心。

二是开展主动搜索,实施现场建卡

充分利用村级网络,开展现场建卡。全区共设村级建卡点240个,覆盖率100%。由村级人员每月定期到外来人口办公室、村、居委会、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等场所主动搜索外来儿童信息,对流动人口、出租房等进行入户调查,及时掌握目标人群,上报卫生院。各乡镇卫生院每年开展2次检查,提高各村建卡率。

三是强化合作配合,坚持齐抓共管

教育、公安、计生等多部门加强协作。在外来人口登记窗口把好源头关,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加强宣传。在外来儿童办理入托、入园和入学手续时,做好“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及时进行查漏补种。

四是增加接种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全面改善接种门诊环境和服务质量,增加接种门诊开放日,满足流动儿童的接种需求,在外来人口聚居的3个街道内共设有6个接种门诊。为提高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效率,实现各接种门诊资源共享,北仑区从2005年6月开始投入资金20余万元,采购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实现了计划免疫信息化管理。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保健意识

在城镇主要街道设置计划免疫宣传大型广告栏,在外来儿童集聚地张贴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在集贸市场和建筑工地散发宣传单,在各村建立统一的“健康之窗”宣传阵地,插放免疫预防和其他防病宣传折页。区电视台图文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宣传公益广告,利用网络、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计划免疫知识宣传。

六是加大经费投入,实施免费接种

在加大接种门诊硬件设施建设,在保证常规免疫运转、人员培训、社会宣传动员等免疫预防工作的正常开展基础上,制订实施一系列免费接种政策,包括:免费建卡;免费给予五苗和流脑、乙脑疫苗接种;免收免疫接种的一次性注射器、注射费;对7周岁以下外来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

七是加强督导考核,建立长效机制

由区疾控中心每年两次开展外来儿童免疫接种率专题调查,并将外来儿童的接种实施情况作为街道(乡镇)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外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的转变及管理措施的落实,全区外来儿童建卡人数大幅度增加。2006年全区新建0-7岁外来儿童卡、证9800余人,与2003年相比较增加182%。2006年全区随机调查居住本地三个月以上0-7周岁外来儿童433名,建卡、证408人,建卡率94.23%。其中居住本地10月以上(或满周岁)的儿童262人,五苗全程接种率为86.25%。外来儿童相关疾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疫苗应种对象的麻疹发病水平低于宁波市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