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读”走向“揍好书”
近年来,北仑区坚持教育优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教育体制和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初见成效,高中段教育质量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能力初显,幼儿教育迎来发展新机遇,总体教育实力显著增强,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教育强区、省素质教育实验区,被教育部命名为浙江省首批三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实现了从实行“9年义务教育”到高标准实施“15年普及教育”,从满足求学数量“有书读”到提升办学质量“读好书”,从传统意义上的学龄期“小教育”到开始构建职业化、终身化的社会“大教育”的三大跨越。
(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服务型教育体系初步构建
1 .学前教育加快发展
全区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逐年提高,2001年为928万元,2006年增长到了5223万元。三星级以上幼儿园增至26所。2005年,区政府设立了200万元的幼儿教育专项发展资金,2006年增至400万元,并安排400万元的幼儿园园所建设补助经费。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体制幼儿园11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所,乡镇街道办园18所,民办园97所。较大的办园规模保证了全区学前三年幼儿的入园率达到了140.8%,在园幼儿人数12290人,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种办园形式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 .义务教育水平继续领先
2005年上半年通过省政府的教育强区复评,义务教育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100%和99.8%以上,初中毕业生升高中段比例已连续三年超过95%,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例保持在1:I左右。2006年,总投资近3亿元的11所中小学幼儿园顺利开学,义务段标准化学校达标率达93%,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增加,义务段的各项数据继续名列全省前列。
3 .普通高中质量持续上升
全区现有省一、二、三级重点普高各一所,柴桥中学顺利通过省二级重点复查,并申报省一级重点,泰河中学新启用,高中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近几年,全区大学录取率超过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2006年,全区高考上线率96.1%、本科率65.28%、重点率16.49%、录取率92.2%,达到全市领先水平。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并受省市调研组高度评价。
4 .职业教育面貌一新
2006年召开全区首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投资1.68亿元的北仑职高如期搬迁后,高标准通过国家级重点职高评估,全省旅游专业技能比武获得两个一等奖。北仑区职业学校借助区域优势,主动对接,加强九家大型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28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在北仑职高开办企业命名的“加贝经管班”、“海伯数控班”、“海天塑机班”等。拓宽渠道,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衔接和合作,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日益凸显。
5 .农村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发展势头强劲
2005年,全年完成农民技能培训5201人,高中“双证制”教育710人,成人中专教育535人,大专以上学历教育近5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413人,农村基层干部教育18343人,企业职工培训11258人,外来工教育6265人,老年人教育5432人,少年儿童素质培训2224人,农村劳动力培训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43%。2006年,北仑区3所成校通过了省一级成校的评估。开展了学习型社区的评比和终身教育宣传周活动,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得到推进,继续教育报考人数超过3万人次,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报考人数继续名列全市第一。北仑教育正在拆除传统“校园”的围墙,为北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服务价值。
(二)教育投入大幅增加,教育经费筹措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北仑区不断强化政府行为,充分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教育投入增加幅度逐年上升。2004年至200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5.47亿元。其中2006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5.54亿元,预算内财政拨款达2.547亿元,2005年教育费附加达9181万元。教育基建投资4.7亿元,人均教育基建投资列全大市第一。其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年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和海外人士捐资助教,近3年内共吸纳社会捐集资4420万元。3年内勤工俭学收入共708万元。“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的多元教育投入机制已初步形成。
(三)农村教育得到重视,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快速发展
1 .合理调整区域内学校布局
近年来,新征用土地1000余亩,新增校舍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全区共计撤并学校28所,新增学校19所。全区每所学校都能做到“用房标准,配套齐全,设备够用,场地宽敞,环境优美,布局合理”。
2 .启动新一轮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区财政加大投入,为东部农村8所学校150个班级全部配置了电脑、电视和实物投影仪,实现网络进教室。设立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加大城乡学校对口结对帮扶力度,完善骨干教师送教、支教农村的制度,近年来,共有55人次赴薄弱学校支教。
3 .启动农村中小学的小班化教育实验
根据“整体规划、分年推进,先东部农村、后城区周边、再全区实施”的原则,2005年秋,全区9所农村中小学起始年级启动小班化教育实验,并多次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专题研讨活动,实验正从形式走向内涵发展。
(四)学校建设内涵发展,办学特色更加明显
1 .国家级课改实验起点高、步骤稳、成效大
国家基础课程改革评估组多次对北仑课改予以肯定,认为北仑课改”起点高、步骤稳、成效大”。2004年荣获浙江省课改巡礼展览评比一等奖。同年出台《北仑区2005年初中毕业生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北仑区2005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率先在全省对中小学生启用新的评价方案,改变传统升学考试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办法,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业考试共同作为高中段招生的依据。
2 .“一校一品”的办学特色全面凸显
北仑区在课改实验中,不断创新理念、注重课堂、强化校本、改革评价、激活机制、提升成果,形成了均衡、和谐、宽厚的课改特色。区域性的校本教研更显扎实,教师专业成长整体提速。目前,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已有区级8所,市级2所,省级3所。全区已有国家级研究课题4项,省立项课题27项,市立项课题47项。各校都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辐射带动区域内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淮河小学被评为全国劳技教育特色学校,华山小学是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有市级特色项目学校4所,区级特色项目学校10所。
3 .北仑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
近年来,北仑区共接受省内外2万余人次的参观和学习,对外开课1000余人次,同时选派250余人次先后为省市各地的省级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培训进行讲座或上课,协办、承办多门学科的省级新课程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共有150多人参与编写各级教材或配套资料。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教育频道)、《中国教育报》及省市区相关媒体对北仑区教育做了大量宣传报导,《课程改革在北仑》丛书、《北仑区小学特色办学经验选编》等正式出版。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还特别聚焦“北仑流动人口子女道德建设”,北仑教育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五)师资建设力度加大,教师队伍素质整体优化
1 .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
为加快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2004年,区教育局制定实施《引进优秀教师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等。采取“重点引进”和“内部培养”措施。重点引进正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市名教师、市学科骨干教师等。提出内部培养骨干教师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对骨干教师的职责、使用、待遇、考核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建立“中小学骨干教师专项资金”,用于骨干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改实验、考察进修、参加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和出版教育教学专著等。全区现有省特级教师7名,宁波市级名校长3名,市级名教师6名,省教坛新秀5名,市学科带头人2名,市学科骨干教师13名,市“教坛中坚”8人。
2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近几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年平均约有3500人次。2006年,全区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高学历比例达到87.8%和69.6%;小学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比例达到62.2%;初中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比例达到62.9%;普高和职高教师中级职称以上的比例为59.4%和54.7%。
3 .教师管理制度日益完善
实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坚持“择优聘任、公正公平、大稳定小调整”原则。每学年度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按考核结果,校长根据区教育局核定的可聘数和教职工本人意向报告,进行聘任,聘期一般为1至3年,未聘人员进行校际合理流动,全区落聘(含试聘)教职工控制在2%以内,并实行教师技术职务高评低聘或低评高聘。实施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制,实行由教师民主直选校长和公开选聘校长工作。至2006年,全区有22所学校校长由教师民主直选或公开选聘产生。完成全区在职教师资格认定,并面向社会开展教师资格认定。
(六)弱势群体就学多元帮扶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公平程度日益提高
1 .贫困生免费接受15年教育
北仑区关注弱势群体发展,进一步完善“助、奖、补、减、帮”等多元化帮困助学机制。2004年,开办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教育的“阳光班”。2005年,北仑区将帮困助学资金提高到100万元,四类贫困学生凭区民政局发放的低保证、社会救助证免费入学接受15年教育。并将贫困生资助扩面率扩大到50%,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三类人员进行减免。近三年来,全区有2038人次的困难学生享受资助和减免326.4万元。2006年,出台了《北仑区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意见》,对北仑区义务段学生免除杂费。
2 .致力让农民工子女读好书
现有17000多名农民工子女在北仑区接受义务教育。为规范和支持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公民并举”、“公派校长”、“帮扶结对”、“教师培训”、“教育督导”和“以奖代补”等多项政策。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专项发展资金,2005年区财政拨款150万,2006年增至300万元,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条件。公立学校积极吸纳农民工子女就读,比例已经达到52%。2006年起又对正常转入北仑区就读学生及符合条件在转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跨省、跨县)务工人员子女等免除杂费。在北仑职高开设“海伯希望班”,解决他们升学和就业问题。在全省率先为农民工子女学校组建工会,努力解决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