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垃圾分类概况
德国是欧洲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垃圾经济”的概念在德国兴起。20世纪90年代,德国分别颁布并实施了《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要求生产厂家和分销商对其产品包装全面负责,即包括负责回收废弃包装、再利用或再循环其有效部分,这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垃圾分类的进程。从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至今,德国已经颁布相关法律约800项、行政条例近5000项,如《废物分类包装条例》《废弃物处理法》等,可以说从垃圾源头分类到末端处置皆有法可依。德国垃圾分类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保驾护航。有统计数据显示,德国现在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会创造410亿欧元产值,生产部门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垃圾回收已经成为德国人的环保“标签”之一。
随着垃圾分类概念深入人心,严谨细致的德国人早已对垃圾分类习以为常,相关规定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和执行。在德国,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家庭垃圾、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玻璃、废旧纸张等。这样的分类可以保证不同种类垃圾得到恰当的处理。比如生物垃圾,只包括食物残渣(包括已烹饪和未烹饪)、过期食品(去除包装)、水果、蔬菜、鸡蛋壳、鲜花、其他植物等,将被直接用作生成沼气;再比如废旧玻璃,还细分为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也是为了方便回收再利用,制成新的玻璃制品。总体上看,德国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垃圾分类,有效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效率,减少燃烧、填埋等垃圾处理方式的工作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在德国,一般家庭住宅楼都设有专门的室内或室外垃圾房用于放置各色垃圾箱。其中,有黑色(黑色盖子,不可回收生活垃圾)、棕色(棕色盖子,厨余和生物垃圾)、蓝色(废旧纸张)、绿色(废旧玻璃)、橙色(可回收垃圾)等。在很多垃圾房中,都张贴有比较形象的垃圾分类说明,用以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
目前,德国垃圾分类主要靠居民自觉,原则上并没有对垃圾分类执行不力的处罚措施。不过,住宅楼的物业公司、负责回收垃圾的相关环境部门都会对居民垃圾分类予以监督和指导。德国居民所居住的一些公寓楼内,曾经发生过有人将未折叠拆解的大型纸质包装箱放在垃圾房地面上的情况。物业管理员就在垃圾房门口张贴了一张带有照片的告示,敦促事主尽快将垃圾按规定处理,否则环卫部门就有权利拒收本楼的垃圾。由于拒收垃圾将会影响本楼其他住户的正常生活,当事人感到压力很大,很快就按要求把垃圾处理好了。对于可回收塑料瓶,德国的处理颇具特色。从超市买回来的大部分饮料、矿泉水等带有塑料瓶包装的产品都已包含了0.25欧元的“塑料瓶押金”。使用过后把带有可回收标志的塑料瓶投入回收机,会得到一张带有一定金额的凭证,可用作代金券在超市内继续消费或在收银台申请退款。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却让塑料瓶回收和再利用得到了普及,有效提高了有害垃圾的回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