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试点情况

二、垃圾分类试点情况

(一)北京市试点情况

从北京市试点情况来看,存在以下成效:一是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共有4871个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同时在使馆区和外交公寓组织开展垃圾分类。2018年,北京市顺利通过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全国各省市的公共机构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考核,并取得全国第一的成绩。二是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达到30%。2018年以来,全市有100个街道(乡、镇)开展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2019年已经创建224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各区基本搭建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示范片区正按照创建标准要求,逐步提高居民参与率和强制分类覆盖率。截至2019年7月,北京市共有224个街道(乡、镇)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累计创建数量占全市街道(乡、镇)总数的60%,涉及4194个社区(村),5.2万余个责任主体,8511个居民小区。2020年开展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乡镇)将占全市街道(乡镇)总数的90%以上。

表1 北京市参与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主体数量

(二)上海市试点情况

2018年,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了一次专题电话调查,在全市16周岁及以上常住市民中成功访问了2000位市民。

七成市民知晓上海被列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00年,上海被国家列为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对此有69.9%的受访市民表示知道,28.3%表示不知道,另有1.8%表示不清楚。与2017年相比,市民知晓率显著提高15.9个百分点(见图7)。

图7 受访市民对“上海是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知晓率比较

近六成市民所在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调查显示,58.6%的受访市民所在的居民小区已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38.3%表示没有实施,另有3.1%表示不知道。与2017年相比,受访市民所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率提高7.8个百分点(见图8)。

图8 受访市民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率比较

市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逐步改善,对生活垃圾分类细化处理的比例提高,“合并式”简单处理比例下降。在受访市民中,按照《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要求“先挑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后,其余干湿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4.5%,比2017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干湿分类处理”的为19.2%,提高4.1个百分点。另外,“挑出有害垃圾或可回收垃圾,其余合并处理”的为27.6%,比2017年下降2.8个百分点;“不作分类处理”的占比为23.6%,比2017年下降3.8个百分点(见图9)。

图9 受访市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三)杭州市试点情况

杭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呈逐年快速递增态势,《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这种趋势。2015年杭州市区(含萧山、余杭)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341万吨,日均产生量9364吨,和2006年日均4341吨相比较,日均增加5023吨,近10年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01%。

从杭州市社区居民生活垃圾投放现状和分类投置的情况来看,2014年杭州共清运处置生活垃圾355.21万吨,其中共清运分类垃圾22.15万吨,日均清运607.11吨,日均分类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比例不到10%。

杭州垃圾分类试点覆盖面从2000年开始稳步提升,垃圾分类知晓度持续提高,主城区推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已达1836个,参与家庭94.47万户,主城区基本上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