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外部秩序感
儿童的外部秩序感
儿童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这种敏感从儿童出生后的一年内就产生了,并一直持续到下一年。这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阶段。但我们很少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一直都觉得他们的本性是没有秩序可言的。
儿童生活的外部环境往往是一座城市,或者是一个四周围绕着各种东西的封闭环境。有时大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搬动和摆设各种东西,但他们的这种思维儿童并不了解,也很难对这些复杂的举动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一旦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期过去,他们眼前的这种混乱就会阻碍他们身心的发展。
婴儿的心灵是十分神秘莫测的,就算每天都照顾他的成人也未必会了解。有多少次婴儿毫无原因的哭泣并拒绝所有对他的安抚,这本身就是最充分的理由,足以使我们觉得他有某些秘密的需要是必须得到满足的,可是成人却往往做不到。
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期可以追溯到他刚出生的第一个月。当他看到有的东西被放置在应该放置的地方时,他就会表现出高兴和满足,由此我们能够感觉到他对秩序敏感性的积极表现,受过训练并且按照我们的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的人能够很轻松地意识到这一点。在这里,我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保姆注意到,当她所照料的女婴看到一座灰色的由大理石构筑的古代墙壁时,就显得非常高兴,并对之感兴趣。尽管这个女婴只有5个月大,并且她生活的环境遍地都是美丽的花朵,但是这位保姆每天都会把婴儿车停在这座墙的前面,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给这个婴儿带来持久的快乐。
这种存在于儿童心中的敏感期,也许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表现得更加清楚,也就是从他们毫无缘由地发脾气的过程中发现。我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和一个大约出生6个月的小女孩有关。一天,她待在一个房间里,碰巧一位妇女走了进去,并把太阳伞放在了桌子上,于是,这个孩子立即变得不安起来并发出尖叫。妇女以为小女孩想要那把伞,就微笑地把它送到她的身边,可是小女孩却推开了它,且十分暴躁地继续发出尖叫。这时,小女孩的母亲走了过来,大概她对孩子有过一定的心理研究,就从桌子上把伞拿开,把它放到另外一个房间。此时小女孩立即安静了下来。原来小女孩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那位妇女,而是由于那把伞放错了地方的缘故。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打乱了这个小女孩物放有序的记忆方式。
第二个例子的主人公是一个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儿童。有一次,我和很多结伴的旅行者一同穿过那不勒斯的新洞隧道,其中有一位妇女领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显然这孩子太小,靠自己的力量不可能自己穿过去。走了一段时间以后,小孩感到疲劳了,他的母亲就把他抱了起来。可是走了一会儿,母亲感到非常疲劳,累得满头大汗,就把外衣脱了下来,搭在了手臂上。当她再次抱起孩子赶路的时候,孩子却号啕大哭起来。母亲顿时如坠五里雾中,她把孩子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想以此来平息孩子的哭泣,结果一点作用都没有。一些游客也为他们母子二人担心起来,很自然的给了她一些帮助。他们不时地换人抱这个孩子,但这个小孩变得更加不安,所有的人都称赞他,鼓励他,但这使情况变得更糟。这个小孩的母亲于是只好把他带了回去。但就在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歇斯底里,似乎到了绝望的境地。
看到这里,我觉得一定是孩子的内心存在着剧烈的反应和对抗,我就走过去以我的办法进行尝试。我把搭在母亲身上的衣服拿下来,对她说:“需要我帮你把它穿上吗?”这位母亲很不解,因为她已经大汗淋漓了,但她还是糊里糊涂地听从了我的意见。当她重新穿好了外衣时,这个孩子立即停止了哭泣。孩子的眼泪和不安也随之消失了,而且嘴里还不断地说着:“衣服……肩膀……”我猜想他大概想说的就是,衣服终于重新穿在肩膀上了,而衣服本来就需要这样。他微笑着伸出双臂,让母亲继续抱着。我们穿过了隧道,完成了旅行,这期间再没有遇到其他麻烦。衣服是用来穿在身上的,而不应该像一块破布那样搭在手臂上,孩子在母亲身上看到的秩序错乱是引起这场麻烦的原因。
还有一件事说起来也非常有意义。一位妇女感到不舒服,就躺在椅子上休息,背后垫了两个枕头。这时她年仅20个月的女儿走到她面前,要求她讲一个故事。母亲怎么能忍心拒绝这种要求呢?虽然她感到不舒服,仍开始讲一个小故事,小女孩全神贯注地听着,但母亲疼得无法再继续讲下去。她让女佣扶她到另一个房间的床上去休息。此时那个留在椅子旁边的小女孩开始哭泣起来。这似乎很明显,她是为她母亲的病痛而哭。她身边的人尽力去安抚她。当女佣把枕头从椅子上拿起来送到卧室里时,这个小女孩居然大喊大叫起来:“不,不是枕头……”她好像要告诉别人至少给自己留下点什么。
家人用甜言蜜语哄着她,并把她带到了母亲的床边。母亲尽管很痛苦,但仍硬撑着继续给她讲故事,以为这样就可以满足她的好奇心了。但这个小女孩仍然抽泣着,泪流满面地说:“妈妈,椅子!”她试图用这种方法告诉她的母亲应该坐在那把椅子上。
小女孩已经不再对故事感兴趣,母亲和枕头都改变了他们应该在的位置。那个故事在开头时是在一个房间,到结尾时却跑到了另一个房间。这一切都在小女孩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这些例子表明,儿童对于秩序的本能是如此强烈。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本能会在儿童还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一个2岁的儿童在表现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时,用的是一种不声不响的方式。在这一阶段,这种敏感成了他们行动的指南。
儿童的这些所作所为成了我们学校里最有趣的现象之一。当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时,儿童会最先发现,并把它放回原处,而大人们和稍大一些的孩子就不会留意。比如,如果一块肥皂被放在洗漱台上而没有放在肥皂盒里,或者一把椅子放在了不恰当的地方,一个2岁的儿童就会突然注意到它,并把它放回原处。
一旦有些东西放错了位置而被儿童发现,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刺激也是促使他们进行活动的信号,实际上,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秩序感其实也是孩子生命中的需要,当他们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
事实上,在我们学校里也能够发现,年龄稍大些的、三四岁的儿童在做完练习之后,都会把那些东西放回到过去习惯放置的地方。而这一点并不需要别人来提醒和指导,完全是他们自发的行为。这也是他们最乐于做的事情之一。秩序感使他们能认识到每件物品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能记住每件东西应该放在哪里。
这些都表明一个人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能够在所有细节方面支配它。真正适宜的环境有这样的特征:当一个人闭着眼睛到处走动时,只要伸伸手就能拿到他想要的任何东西。这样的环境是一个人感到平静和快乐所不可或缺的。
很明显,儿童对秩序的喜爱与成人不同。秩序带给成人的是某种外在的快乐,但对儿童来说就是内在的。儿童对秩序的需要犹如动物需要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里,他们就要学会适应新环境。但是由于儿童是由他们所在的环境塑造的,所以他们需要成人精确的指导,而不仅仅是一些模糊的指示。
秩序本身带给儿童的快乐有时会出乎我们的想象,这也许可以从一些年龄很小的孩子做的毫无逻辑可言的游戏中看出来。这些游戏所能提供的唯一乐趣就是使他们在安放物品的地方找到它们。
在作进一步阐述之前,先看看日内瓦的皮亚杰教授对自己孩子所做的一项试验。他在一个椅子垫下藏了一个东西,藏好后他让孩子先到门外,这时他又把这个东西拿出来,藏在另一把椅子的椅垫下。教授希望他的孩子会在第一个椅垫下寻找东西,当他找不到时,就会到另一个椅垫下寻找。但是,当这孩子回到房间后,他所做的就是掀起第一把椅子的垫子去寻找,然后用他自己不完整的表达方式说:“没了。”他并没有努力到其他地方去寻找那件东西。然后,教授重复了这项实验,让孩子亲眼看到他从一只垫子底下拿出那件东西,并把它放在另一只垫子下。但这孩子还是像以前那样找了一遍,又说:“没了。”皮亚杰教授据此得出有点自嘲的结论,说他的儿子有点傻。他几乎不耐烦地掀起第二把椅子的垫子说:“你没有看到我把东西放在这儿了吗?”这个小孩回答说:“我看到了。”然后指着第一把椅子说:“但它应该在那里啊。”
其实儿童的兴趣并不在于他能够找到东西,而是在于他能在东西应该在的地方找到它们,很明显,孩子认为皮亚杰教授对游戏的理解出了问题。在孩子看来,如果不把东西放在它原来的地方,那么这种游戏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曾亲眼见过几个两三岁的孩子所玩的一种捉迷藏的游戏,对此我确实惊讶不已。看起来他们很高兴、激动,对于他们所玩的游戏充满了渴望。但他们是怎样玩的呢?
首先是一个孩子爬到一张桌子下面,桌子上盖着垂到地面的桌布。小伙伴们看着他爬进去之后就走出房间,然后再回来掀起桌布。当他们发现桌子底下的同伴时,就会高兴得大声欢呼。这个游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进行。他们依次说:“现在,我来藏。”然后爬到那张桌子底下。还有一次,我看到几个年龄稍大些的儿童和一个幼儿玩捉迷藏的游戏。那个幼儿藏在一件家具后面,几个大一点的儿童进来,装做没有看到他。接着假装找遍屋里的所有地方,除了这件家具后边。他们以为这样做会使那个幼儿感到非常骄傲和满足。但是,那个幼儿看到别人没找到他却突然叫了出来:“我在这儿”,这种语调显然意味着:“你们难道没有看到我在这里吗?”
如果说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快乐的话,那么儿童这种荒诞的游戏就是他们快乐的一部创始。而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快乐就是在一个熟悉的地方找到他们认为应该存放在那里的东西。按照他们的思维来说,躲藏就是在一个隐蔽的地方放置熟悉的东西,东西会被轻易看见,闭起眼睛也知道它们在哪里。这些说明儿童秩序的敏感性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孩子形成的一种内部感觉,区别于其他物体之间的联系。这种敏感性使外界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这个环境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如果儿童能适应这种环境,他就可以指引自己的行动去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果儿童的脑海里积聚了好多记忆,却不能够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排列和整理,那么又有什么用呢?这种情况就像是在一间屋子里摆家具。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家具之间的秩序关系,那他的生活也一定是一团糟,让他无法得到解脱。正是在童年时期,人们学会了如何在将来的生活中指挥和引导自己。在敏感期,大自然所赋予他的第一个本能是与秩序有关,这就好像大自然给予人类一个指南针,让他们去适应世界;好像一位教师给了学生一张教室的平面图,又教会了他们看地理上的位置一样。人的智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敏感期对秩序的感应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