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的工作
两种不同的工作
虽然成人与儿童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可他们却常常是不协调的。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对方,这破坏了他们生活的基础。
儿童与成人的冲突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其中有一些问题很明显与他们的相互关系有关。成人有一个复杂的和强烈的使命要完成,并且他发现他自己必须这样去做。但要让成人终止他自己的工作而去适应儿童的节奏和精神视野,这对他来说已经变得相当困难。另一些问题是,儿童无法适应成人日益复杂和节奏紧张的环境。我们可以回想与当代文明形成强烈对比的原始社会,人们在那里过着平静而简朴的生活,儿童也可以找到一个自然的庇护所。儿童看到成人以缓慢的节奏从事简单的工作,他的周围就是家畜和他可以随意触摸的其他东西。他可以自由地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必害怕遭到反对。当他感到疲倦时,他就可以躺在树荫下睡觉。
然而,文明逐渐地把自然环境从儿童身边夺走了。所有的一切都控制得太严,范围太窄,障碍太多,节奏太快。对于儿童来说,不仅节奏加快的成人生活是他们的障碍,并且机器的出现也像旋风似的刮走了他们的庇护所。于是,儿童无法主动地进行应该做的自然活动。对儿童的照料主要是防止他在外部世界中遭到危险,这种危险正在他周围增加。现在,儿童就像一个避难者,孤立无助并且没有自由。没有人想为他的生活创设一个舒适的环境,也没有人为他的工作与活动的需要考虑。
由于成人与儿童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问题和两种基本上不相同的工作类型。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这两种不同的社会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这两种不同的工作都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
成人的工作
成人应当履行自己的任务,即建立一个超自然的环境。他必须用他的智慧和行动上的努力去工作并取得成果。这是被整个社会和集体所公认的。
人们在从事工作时,肯定是有既定目的的,但他同时也必须遵循有组织的社会规范。因为他们认识到,这样的规范是有秩序的和有成效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但是除了那些由于不同地域和文化形成的社会规律之外,还有其他规律。它们隶属于人的自然本性。这种规律适用于所有的人和时代。
在所有的生物中都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劳动分工规律。这种分工对于人类而言,它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不可能都生产同样的东西。还有另一条自然规律,它与具体某个人的工作有关,那就劳动效益规律。这条规律体现了人们希望用最少的劳动来取得最大成果的愿望,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规律。这条规律并不是说明人们不愿意工作,而是说明了人们想要事半功倍的心理。这条规律对于人们使用有助于人类劳动的机器工具也同样适用。
所有这些社会与自然规律都是有效的,但它们并不能普遍地适用。一个人由于拥有的物质财富有限但又想变得更富有,于是就产生了与他人竞争的想法。在野蛮的动物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它们也会为了生存而进行搏斗。
除了这些自然的矛盾冲突之外,还有由于个人心理畸变所导致的其他冲突。其中之一就是人们对财产的渴望,这并不是指一个人或整个人类对于物品的保管。因为这种对财产的渴望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但却会像无底洞一样永远也填不满。
还有一种心理畸变,那就是占有欲,它使人们之间由相互关爱发展成相互仇恨。当这种占有欲进入一个有组织的集体环境中时,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障碍,而是这个集体共同工作的障碍。于是,剥削他人的劳动取代了劳动的自然分工。这种指导思想似乎对人们很合适,它在人们拥有各自权利的伪装下,把这种偏离正轨的思想作为社会的原则确立起来。这样谬误战胜了真理,人们把它当做人类生活和道德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所有的人都笼罩在一种悲剧性的阴影中时,人们就很难意识到他们都在受难,与之相反,人们却认为它所带来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
儿童是生活在成人之中的自然人,但成人很少考虑到他的存在。他与成人的社会活动毫不相关,他自己的活动也与社会生产毫不相关。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儿童不可能参与成人的社会劳动。例如,如果我们把体力劳动描绘成铁匠使用沉重的锤子敲打铁砧,那儿童显然不能从事这种劳动。如果我们把脑力劳动描绘成科学家在一项困难的研究项目中使用精密的仪器,那儿童显然也不能在这方面作出任何成绩。或者我们还可以把成人的工作想象成一个立法者正在拟定新的法律条款,儿童从来也不可能替代成人去完成这种工作。
所以,儿童与成人有组织的社会基本上是毫不相干的。儿童的“王国”肯定不是“成人的世界”。对于成人在自然基础之上所建立的那个人为世界来说,儿童是一个陌生人。
儿童在成人的世界中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因为他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既不能对它的生产做出贡献,也不能对它的体系结构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说,他只是一个打扰社会秩序的人。
儿童是不合群的,因为他只要出现在成人的周围,就算是在他自己的家中,他都会成为扰乱宁静的根源。儿童天生具有好动的特性,并且总是活动个不停,这使他更加不适应成人的环境。
于是,成人倾向于压制儿童的活动。由于成人不希望儿童打搅他们,或使他们心烦,他们就试图让儿童变得老实些。就像一些违反社会法律的成人被关在监狱里一样,儿童也被送进托儿所或学校中。儿童仿佛是被成人流放到那些地方去的,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不再给成人增添烦恼,能平静地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只有到了那时,儿童才可能被社会接纳。在此之前,他必须像一个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那样服从成人的命令。对于成人社会来说,儿童甚至是一件没有价值的东西,儿童必须永远无条件地服从成人的命令。
儿童来到他的家庭总是从一无所有开始。对于儿童而言,成人就像上帝一样伟大而强有力,儿童必须从他那里获得生活的必需品。于是,成人成为了儿童的创造者、统治者、监护人和恩人。没有任何人像儿童依赖成人那样完全地、绝对地依赖另一个人。
儿童的工作
虽然儿童不能分担成人的工作,但他们也有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塑造自我。从这个角度来讲,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和生产者。儿童刚出生时是软弱无力的,不能到处走动,但就是这样弱小的生命终将长大成为一个强有力的人。如果说成人是经过智力的反复磨炼而变得足智多谋的,那也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儿童。
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可成人却没有能力再去做儿童做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虽然儿童在成人创造的超自然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可是成人也同样不能再进入儿童的世界。儿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有着天壤之别,事实上,人们甚至可以说它们是相互对立的。儿童所做的工作是在儿童自身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无意识的创造性工作。这种创造性的工作使人联想起《圣经》中对上帝造人的描述。但人究竟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原来一无所有的人是如何通过所有的创造获得智慧和力量的呢?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儿童身上看到这种惊人创造的所有细节。
我们的眼睛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奇迹的发生。上帝造人时发生的奇迹在每个新生儿身上都可以得到再现。甚至可以说“儿童是成人之父”。上帝好像赋予了儿童一些必须完成的秘密使命,成人的所有力量也都来自于此。
这使儿童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创造者和工作者。由于儿童不可能仅靠吃饭、睡觉、休息就能长大成人。相反,他总是一直在积极的从事工作以完成创造过程。我们还必须清楚记住,儿童工作的环境也是成人正在使用并不断被改造着的环境,儿童需要在外界环境中进行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也只有通过进行一系列练习才能够成长。
儿童在外界的环境中,不断协调自己的运动并且积累来自外界环境的情感体验,以此来发展自己的智力。儿童很仔细地观察成人说话的行为,并开始为能够开口说话做出不懈地努力。同时,儿童还不知疲倦地学会了如何站立和到处奔跑。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就像一个认真的学生一样遵循自己的发展计划,这就如同恒星也遵循自己的运行轨道一样。我们可以凭经验预测儿童每一个发育阶段的身高状况,事实上,儿童的身高也会和我们预想的相差不多。由于儿童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发育的,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儿童在5岁时的智力水平和8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甚至可以预测10岁的儿童应该长多高,智力应该发展到什么水平。
儿童通过不断地努力、积累经验、化解痛苦,以及成功地战胜考验与困难,使他的各种活动渐渐成熟完善起来。成人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好的外界环境,但是儿童的完善却是通过他们自身完成的。儿童就像一个不断奔跑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进行努力。因而,一个成人如果想完善自己,也应该像儿童一样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成人与儿童是相互联系的。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宰,成人只是跟班和随从。同样在成人的世界里,儿童自然不能反客为主,儿童就是成人的子孙和依赖者。成人是一个领域的主人,但在另一个领域中儿童是主人。其实儿童和成人都是国王,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王国的统治者而已。
成人与儿童工作的比较
因为儿童的工作由行动和外界环境中实在的物体构成,所以我们可以对它进行专门研究。我们通过对儿童工作的动机和方式的调查研究,就可以将儿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进行比较。但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不多,因为他们的工作目的并不一致,可是说,二者对工作的目的都不是直截了当地清楚明白,这个目的也不会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生物,甚至是植物,都需要借助外界环境来生存、发展。而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能量,它能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获得力量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外部世界不断地进行改造,以保持某种平衡。例如,珊瑚虫从海水里提取碳酸钙来筑造保护自己的地方,这是它们活动的特殊目的。但是在筑造的过程中,这些珊瑚虫还因此建成了陆地。它们并不是想达到这个最终目的而进行活动的,所以我们可以抛开建成陆地的问题,对珊瑚虫和珊瑚礁直接展开研究。这种情况对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来说,道理都是一样的。
儿童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长大成人。这个目标是明确和清晰可见的。然而,尽管我们对儿童身上的每个细胞,对他的每个工作细节都进行细致的研究,也都无法从他的活动中观察出他想要长大成人这个最终目的。
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为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这就意味着工作不可直接达到最终目的,它必须要依赖外部环境。
大自然有时会用最简单的手段来揭示某些秘密。例如,在昆虫中,我们可以注意到它们的劳动产品。其中之一就是蚕丝,人们把这种带着光泽的线织成贵重的织品。还有一个是蜘蛛的网,它是由脆弱的丝组成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想破坏它。但是,丝是由没有发育成熟的蚕生产出来的,而蛛网则是成年蜘蛛的产物。这种比较会帮助我们认识到,当我们讲到儿童的工作并把它与成人的工作进行比较时,我们所讲的是两种真正的活动,但是这两种活动的目的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儿童工作的性质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儿童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并没有特定的目的,他们单纯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当他在不断重复地进行同一种练习时,也并不是为了实现某种外在目标。就儿童个人而言,当他停下手中的活动时,并不是因为劳累,完全都是儿童充满活力的天性所致。
这表明,儿童与成人的工作的自然规律存在着根本差异。儿童进行活动并不追求效益。他们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但却将自己的精力花在自己的工作上,并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自己的潜能。所有外在的目的和行为虽然并不一直都有重要作用,但在环境和儿童内心生活的完善之间却存在着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关系。一个心灵高尚的人并不会迷恋于外界的东西,他仅仅会在合适的时候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才去合理利用外界的环境。与之相对的,是那些过着平凡生活的普通人,他们总是被一些外在的物质深深吸引,并且为了追求或者得到这些东西而不择手段、不惜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
成人的工作和儿童的工作之间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儿童的工作没有功利性,他们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寻求某些帮助。儿童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儿童成长的重担只能由他自己承担,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同样,儿童想加速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有正在生长发育的生物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要按照一个预先制定好的计划发展,既不能加快也不能减慢。自然规律必须严格遵守,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无论是加速发展还是延缓发展都将受到自然的处罚。
儿童工作的动力与成人也有所不同。成人总是为了某种外在目的而行动,他为此而发奋图强、艰苦努力甚至做出某些牺牲。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想完成这个使命,必须使用他在童年时期就已经拥有的力量和勇气。
另外,儿童对劳累的工作并不会感到疲倦。他通过工作得以成长并增加力量。儿童从不要求减轻负担,并且希望由他自己完成他的使命。他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他所做的工作,因为他必须工作,否则他就会死亡。
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个秘密,那么他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深入地理解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会在儿童的工作中设置各种障碍,企图令儿童停止工作去休息,因为他们认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对儿童的成长会更加有益。他们甚至帮儿童安排好每一件事情而不让儿童自己去做。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成人总希望能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们就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敏捷去帮助孩子洗手、穿衣服,抱着孩子或干脆用小推车推着孩子到处走动,房间的整理自然更轮不到孩子亲自动手。
事实上,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成人必须让儿童能够从事他自己的工作,这样才是对儿童最好的帮助。儿童的成长发展有其内在的需要,也需要有适宜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个环境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为了让儿童去征服或去享受,而是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完善的一个媒介和一种手段。
很明显,只有充分了解儿童的内在需要,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发展的环境。因而我们的教育理念既不同于那些为儿童包办一切事情的想法,也不同于那种让儿童处于一个消极被动环境中的观点。所以,只是为儿童准备一些大小适合他们身材的用品是不够的,成人还必须接受训练,知道如何去帮助孩子们成长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