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节奏
行动的节奏
成人如果不理解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双手,不把手的运动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一种表现,那么就有可能会阻碍儿童的发展。这并不能都归咎于成人的自我保护心态,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成人看重的是其行为的外在目的,并且只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对成人来讲,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会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做某件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而同样的事情他很快就能干完并且可以做得更完美时,他就会感到痛苦,就会忍不住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在成人看来,儿童对那些琐碎的或毫无用处的东西特别有热情时是可笑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当一个儿童发现桌布斜了,他就会琢磨桌布应该怎样铺,他会试图用他记得的方法去把它铺好。如果他能这样做的话,就算他做得很慢,可是却包含着他的全部精力和热情。因为记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对于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把一些东西整理好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行动。
当一个儿童想要用梳子来梳头时,往往会受到成人的阻止。成人不但没有为这种可贵的想法感到高兴,反而对他横加指责。因为成人往往会用自己的行为标准衡量儿童的行为,他们认为儿童不可能很快地梳好头,也不可能很好地达到他的标准,而他们却能把儿童的头发梳得既快又好,于是就快速地帮孩子做完这件事。儿童本来是想进行一次快乐的尝试,但他却看到成人走过来拿起梳子,态度坚定地说必须由他来梳。对于儿童来说,成人是个强有力的巨人,与他争辩是毫无用处的。
当成人看到儿童试图自己穿衣服或系鞋带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儿童的所有想法都会受到阻拦。成人变得恼怒起来,这不仅是因为儿童试图去进行一种没有必要的活动,还因为儿童行动的节奏和行为方式都与他们不同。
行动的节奏,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改变的旧观念。每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都会有一种节奏。它几乎就像一个人的体形,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特征。当别人的行动节奏与我们接近时,我们就会感到很高兴,但是当我们被迫去适应别人的节奏时,就会感到痛苦。例如,当我们必须跟一个局部瘫痪的人一起走路时,我们就会感到一种痛苦;当我们看到一个中风的人用颤抖的手缓慢地举杯到嘴唇时,他的缓慢动作与我们的自由行动之间的强烈反差会使我们感到痛苦。假如让我们去帮助他们,我们就会设法用自己的行动节奏去代替他们的节奏,以此来缓解我们内心的不适。
其实成人对待儿童的行为与上面的例子非常相似。成人无意识地极力阻挠儿童进行那些缓慢和看似笨拙的活动,就像他不得不驱赶使他烦恼的苍蝇一样。
然而,当儿童用一种强烈而迅速的节奏进行活动时,成人反而会乐意接受。成人能够容忍活泼好动的儿童造成的无序和混乱,这时他们会耐心地“袖手旁观”,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儿童正在做些什么。但当儿童的节奏放缓时,成人就会感觉不耐烦,进而就会去干预孩子的行为,用自己的行动代替孩子的行动。这其实不是儿童想让大人做的,所以当成人这样做的时候,对儿童的心理需要不会有丝毫帮助。成人替代儿童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阻止儿童自由地行动,反而会阻碍儿童的发展。“不听话”的儿童会声嘶力竭地哭闹,不让别人帮他洗澡、穿衣或梳头。这种戏剧性的冲突表明,儿童想要靠自己的努力以求得成长。
谁能想到,成人对儿童毫无必要的帮助,会成为他成长中的第一种心理压抑呢?而且这种压制将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后果呢?
在日本人的心里存在着一种有关儿童痛苦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作为对死者祭礼的一部分,他们会在儿童墓前放置一些小石块或类似的东西。儿童的父母在坟墓前放置的小石块,是为了帮助儿童能重新搭建曾经玩过的玩具城堡,使他们免受另一个世界的恶魔继续对他们进行攻击而遭受痛苦。死去的儿童将遭受痛苦,这种观念是最惊人的一个例子,表明我们已经把这种潜意识投射到来世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