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的活动

手的活动

让我们感到有趣的是,心理学家认为的能够证明儿童正常发育的三项指标中,有两项与运动有关,也就是学会如何走路和说话。这两项活动的功能就像一幅占星图,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未来并预测儿童发展的最终结果。实际上,这两种复杂的运动表明,儿童在运动和表达上已经赢得了第一个胜利。如果把语言定义为思维的表达方式,那么它就是人类独有的特征,而行走是人跟其他动物所共有的行为。

动物与植物一个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植物只能在固定的空间里生长。而动物则可以通过肢体这种特殊器官完成行走,并且行走方式成为其一种基本的特征。虽然人在空间的运动能力很大,甚至可以绕行整个地球,但行走本身并不是人类智慧的特征。

相反的,与人类智慧关系最紧密相关的两种身体运动,是用来说话的舌头的运动和用来工作的手的运动。从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经过削和打磨后的石块,能推断出在史前期就已经有人类存在了。这种运用工具的能力标志着有生命的机体在生物发展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通过手的劳动把语言记载在石块上时,语言本身就成了人类历史的记录。就人而言,人类的特征之一就是能自由地运用双手。人类的上肢成了智慧的工具,而不是运动的手段。正是这种功能,不仅显示了人类居于万物灵长的地位,而且表现了人类天性的和谐统一。

人的手是如此的精巧、复杂,它不仅能展现人类的心灵,而且使人与环境建立起了特殊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说人类是靠手征服了环境的。人类的手在智慧的指引下改变了环境,并进而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改造。所以,如果我们想确定一个儿童的智力的发展程度,就应该根据他们最初呈现的现象,即对手的运用和语言的运用来判断,这样做是合乎逻辑推理的。

人们已经认识到言语和手势是人类的主要特征,是人类智慧的两种外部表现。但这仅仅是与成人的社会生活相关的某些形式。例如,当一对男女结婚时,他们就会拉起手“许下誓言”。当男人向女人求婚时,他也会“拉起她的手”,向她“许诺”或“立下保证”。在宣誓的时候,一个人也会举手宣读誓言。手还被象征性地用在宗教仪式中,这时它强烈地表现了一种自我。皮拉特为了推卸他对耶稣的死应负的罪责,在公众面前象征性地洗了他的手。在进行弥撒的一些最严肃的程序之前,祭坛上的神父总是说:“我在无罪的人中洗手。”实际上,当他讲这些话时,他只是洗了洗手指,这种洗更多的是一种意义。

以上例子可以表明,人类在潜意识里把手当做内在自我的一种表现。如果确实如此的话,那就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在这种基本的人类活动中儿童的手的发展更令人惊叹和更加神圣的。所以,我们应该热切地期待着儿童向外界物体伸出小手。这是儿童的小手第一次有智慧的举动,这种举动代表了他要通过自我的努力进入人类世界之中,成人对这种举动应该表示赞美才对。但恰恰相反,成人往往害怕那些稚嫩的小手伸出去拿一些毫无价值和并不重要的东西,于是会千方百计地想把这些东西隐藏起来,不让儿童拿到。他总是会对孩子说:“不要碰!”正如他不断地重复说“别动!静下来!”一样。就在这种潜意识的阴影中,潜藏着成人的一种焦虑,基于这种焦虑,成人之间自然就会互相帮助,意在构筑一道防线,看起来似乎是要跟侵犯他们财产和安宁的力量进行斗争。

儿童在发展心灵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些他能看到和听到的物体。因为儿童只有通过他自身的运动和手的活动,才能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所以,他需要有一些能让他运动的东西,并给他提供活动的机会。但是在家庭里,儿童的这种需要却被忽视了。儿童周围的东西都是成人设置的,同时成人用自己的心智来衡量哪些物体是儿童的禁忌物品。长此以往,一条重要的戒律就被确定了下来,即成人希望儿童不要碰任何东西。所以,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旦成功地抓到了什么东西,他就会像饥饿的小狗抓到了骨头一样,躲到角落里去啃,从这些他很难得到的东西上吸收营养,并且生怕别人会把它夺走。

儿童的运动虽然不具有规律性,但也绝非偶然性。他是在自我意识的指导下,对有组织的运动建立起必不可少的协调关系。经过无数次的协调经验,他的心智不断发展,他的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协调、组织和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儿童必须能自由地决定和完成他想做的事,才有助于他行动的协调。由于他正处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所以他的运动有一个特征,就是这种运动并不是出于单纯偶然的结果。儿童并不仅仅是看似无目的地奔跑、跳跃和拿东西,从而使房间里狼藉满地。实际上他是在进行一种建设性的活动,这是他从别人的活动中受到的启示。他努力模仿成人使用或操纵物体的方式,他还试图像成人一样去做。所以,儿童的活动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他会有想要扫地、洗盘子或洗衣服、倒水、洗澡、梳头、穿衣等行为倾向。儿童的这种天赋倾向可称为“模仿”。但实际上这种表述并不确切,因为人类的模仿行为不等于动物的模仿行为。儿童的建设性行为实质上有一种精神起因,具有智慧的性质。儿童在做某件事之前,已经知道他想要做什么。他看到另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时,自己也渴望去做,学习说话就是如此。儿童获得的语言就是从他周围听到的。他拥有记忆力,能记住他以前听过的词汇,然后在需要的时候,他会运用这些词汇。

就词汇的运用而言,儿童不仅模仿声音,还能运用自己储备的语言词汇,而不是像鹦鹉一样机械地模仿。因此,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活动与成人的关系,就会主动地适应儿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