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内部定位
儿童的内部定位
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环境的感受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的秩序感,它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这些部分的相应位置。这种敏感还可以叫做“内部定位”。
一些实验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内部定向。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种肌觉,这种肌觉使每个人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所在的不同位置。这就要求有一种特殊的记忆,称为“肌肉记忆”。这种解释过于死板,它是基于意识活动的经验之上的。例如,如果我们移动自己的手拿到了某种东西,这个动作就被感知了,保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而且还可以再现。由于我们已经有了理性的和随意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移动自己的右臂或左臂,朝着某个方向转动。
但是,在儿童身上的情况却表明,在他们能自由地到处走动和获得这些经验之前,他们就已经度过了一个敏感期,它是与身体的各种姿势有关的高度发展的敏感期。换句话说,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身体的各种姿势和位置有高度敏感的本能。
那些旧理论是建立在神经系统的机制基础之上的。可是,敏感期实际上是和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敏感性是一种洞察力和本能,它们为意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这些敏感性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能量,将会形成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因此,是大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有意识的经验。如果儿童所处的环境阻碍了这种敏感性的正常发展,就会出现一个反面的例证,来证明敏感期存在和具有强烈的敏锐性。这时候的儿童就会出现诸如极度焦躁不安、发脾气的疾病征兆。一旦这些情况持续不断地发生,这些病症将无法被治愈。
可是,一旦障碍被排除掉,孩子的疾病或者坏脾气什么的也就会随之消失。这明显说明了产生病症的原因。
有个有趣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一位英国保姆请假离开一段时间,她找了个能干的保姆顶替她几天。但是这个替代的保姆在给小孩洗澡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论在什么时候,小孩一洗澡就会变得绝望和不安。他不仅哭泣,还会在保姆怀里挣扎,试图推开她逃跑。这位保姆为孩子做了她能想到的一切事情,但小孩子还是讨厌她。当原来的保姆回来后,这个孩子又恢复了平静并且明显喜欢洗澡了。
这位英国保姆曾在我们的一所学校里接受过培训,并对儿童产生厌烦的心理因素非常感兴趣。她开始耐心地观察婴儿的这种表现。她发现了两件事,这个小孩把第二个保姆当成了坏人,但为什么呢?因为她是用相反的动作给小孩洗澡的。于是,两位保姆比较了她们给小孩洗澡的姿势,并发现了这个差异:第一个保姆是右手靠近他的头,左手靠近他的脚;而第二个保姆恰好与她相反。
还有一个例子让我记忆深刻,因为它具有所有无法诊断疾病的症状。我并不是以一个医生的身份介入其中的,但也确实参与了进去。这件事所涉及的这个小孩还不到1岁半,他的父母刚刚结束一次长途旅行。依据他们的观点,这个小孩只是因为年龄小,而无法承受旅途的劳累。他们还强调,旅行中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情。每个晚上他们都睡在一流的旅馆里,那里有专门为婴儿准备的带栏杆的小床和特殊的食物。
这家人现在住在宽敞的公寓里,由于没有婴儿床,小孩和母亲一起睡在一张大床上。小孩最初的病症是失眠和反胃,一到晚上必须把他抱在怀里。他的哭声是由于胃痛的原因。父母请来了儿科医生检查小孩的病情。医生给孩子提供了特殊的饮食、日光浴、散步及其他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毫无成效。夜晚成了全家人的痛苦时分。这个孩子最后痉挛起来,可怜地抽搐着,在床上不停地打滚。这种情况一天要发生两、三次。于是,他的父母请了一位著名的儿童神经病专家,我也参与了诊断。据他父母讲,这个小孩看上去很好,在漫长的旅途中一直很健康。他目前的失调可能是由于某种精神的错乱引起的。
当我看到这个小孩躺在床上,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时,得到了一个启发。我拿起两个枕头,把它们平行摆好,形成垂直的护栏,中间隔开一点距离,让它们就像旅馆里带栏杆的小床一样。然后,我把床单和毯子铺上,没说任何话,把这张临时搭成的小床紧靠着小孩的床边。这时,这个小家伙看着它,突然安静下来,滚着滚着,滚到了小床里,并说:“卡巴、卡巴、卡巴!”这个词大概是摇篮的意思。他很快就睡着了,而且之前的病症也再没有出现过。
很明显,睡在大床上的小孩失去了儿童床两侧栏杆的保护。没有了这种感觉,小孩感觉到一种内在的失调和痛苦。这种情况看起来好像无法治愈。他的反应说明了敏感期的力量,在这段时间里,大自然正在发挥着创造作用。
儿童并没有和我们相同的秩序感。有时候,经验使我们这些成人变得麻木,但儿童是单纯的,正处于感知外界印象的过程中。他从一无所知开始,不断体验成长的艰辛。而我们就像一个靠艰苦劳动而富起来的人的儿子,不理解他所承受的劳苦和艰辛。我们由于已取得的社会地位而变得冷淡和麻木。现在我们之所以能运用理性、意志、肌肉,是因为我们也曾经年少,曾经经历过成长的艰辛。我们之所以能适应这个世界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之所以富有,是因为我们都是从儿童成长起来的,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儿童时期为我们长大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儿童从一无所知到懂得生活的道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儿童的所作所为如此接近生活的真谛,即为行动而行动。这是一种创造的方式,对于这种方式,我们既不了解,也无法回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