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走路

学习走路

为了使自己适应生长中的儿童的需要,成人必须放弃其行为方式的优势。适应幼崽的需要是较高等动物的一种本能。比如成年象群往往能主动放慢步伐适应小象的脚步,当小象因疲劳停止行走时,成年象群也会停止行走,等待小象恢复体力后再次行走。

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中,都可以发现类似于动物的这种对儿童本能的照顾行为。如果愿意你就会发现,不管是日本人还是美国人,父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在散步的时候,都会任由孩子率性而为。只要孩子愿意,孩子还可以围着他的腿转,可以跟他做游戏。孩子的任何行为,只要是没有危险,做父亲的都会主动适应。有一天,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父亲正带着他年幼的儿子散步,我走在他们后面。突然发现这个不足两岁的小孩用手臂抱住他父亲的腿。这位父亲就站在那里不动,让孩子绕着他的腿玩耍。等孩子玩儿够了以后,他们就坐在路边休息,然后继续散步。

过了一会儿,小孩又坐在了路边,他的父亲便站在一边等他。这位父亲的表情是严肃的,但十分自然。他并没有显出丝毫的不耐烦,他仅仅是作为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儿子在散步。

上面的例子中所举的散步方式是最适合儿童的。因为靠两条腿前进必须学会维持平衡,而这种散步的方式对于正处在学习协调动作的儿童是最自然的过渡、最理想的方法。

尽管人像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有四肢,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是人类的上肢被解放出来了,并且人不需要依靠上肢辅助行走。猴子的手臂很长,当它在地面上行走时,可以给予协助。人是唯一的、完全依靠两条腿来平衡走路的动物。四足动物行走时,会交替地抬起一条前腿和与之成对角线的后腿,并让另两条腿着地。但人走路时,先用一条腿支撑着自己,然后再换另一条腿支撑。大自然已经解决了行走的难题,只是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动物是本能地学会行走,而人类学习行走是主观努力的结果。

儿童掌握行走的能力,靠的不是被动等待这种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学习走路获得的。当父母看到孩子迈出第一步时会非常欣喜,这一步意味着他对自然完成了一种征服,通常标志着儿童从一岁进入到两岁。学会走路,对儿童来说是第二次出生,意味着他从一个不能自主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成功地迈出第一步是儿童正常发育的主要标志之一。但是,在迈出第一步之后,他仍然需要经常练习。能掌握好平衡并迈出稳健的步伐是个人持续努力的结果。我们知道,当儿童尝试走路的时候,他仿佛是受到了一种不可压抑的动力驱使。他勇敢无畏,甚至在尝试中有点鲁莽,就像一个士兵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向胜利冲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反而促使成人在儿童的身边布置防护措施。实际上,这些措施对儿童来说就是障碍物。

即使儿童的腿已经强有力得能够走路了,可成人却仍把他们放在学步车里推来推去。因为在成人的潜意识里,孩子的腿仍然短小,没有耐力行走太久。于是儿童就不得不向那些不肯放慢脚步的成人妥协。即使把小孩带出去的是他的保姆,也是儿童去适应保姆,而不是保姆适应儿童。保姆会把小孩放到手推车里,以自己的速度径直走向户外活动的目的地,仿佛这个保姆推的是装满蔬菜的小推车。只有到了公园以后,她才让孩子从手推车里出来,让他在草地上自由走动。而保姆则坐在一边两眼始终注视着这个孩子,她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防止跌倒,避免发生意外。可以说,在整个过程中,成人忽视了儿童的内在精神的发展。

1~2岁大的儿童实际上可以走好几千米路,甚至可以完成爬斜坡和梯子等有难度的动作,但成人与儿童的行走有很多不同点。首先是目的不同,成人走路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他会径直走向目的地。他有稳健的步伐,会以机械的步频向前行走。而儿童行走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能力,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他自己。他走得很慢,这是一种看上去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的的步伐。他朝前走,仅仅是因为突然有个什么东西吸引了他。如果一个成年人想帮助儿童,那他就必须放弃自己的步速和他自己的目的。

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我曾经看到过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最小的孩子只有一岁半。夏季的时候,他们为了去海边,必须要走大约1.6千米的下坡路,这条路比较陡峭,使得手推车或马车都无法通行。年轻的夫妇想带孩子一起去,但他们发现将他抱在怀里太累了。最后,小孩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时而走路,时而奔跑,并走完了整个路程。他还不时地停下来,站在花旁,或坐在草地上,或站着看一些动物。一次,他站在那里看田野里的一头驴子,足足看了15分钟。每天,这个小孩都自己缓慢地走过这条漫长而又高低不平的路,并且没有疲倦感。

在西班牙,我认识两个年龄在2~3岁的儿童,他们都能够独立行走2.4千米的路。还有许多其他儿童,他们能在又陡又窄的梯子上爬上爬下一个多小时。

有些母亲在提到她们的孩子做上面提到的一些活动时,说孩子的表现很不正常。有一位母亲曾就孩子发脾气的事向我咨询。她说她的孩子是几天前才开始学走路的。这个小女孩,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到梯子就会开始尖叫。如果有人抱着她上下楼梯,她就会显得异常激动。这位母亲认为也许是自己误解了孩子发怒的原因。这种情况实在是难以理解。只要抱着小孩上下楼梯,小孩就会变得眼泪汪汪、焦躁不安。她母亲认为,这种心理紊乱也许只是一种巧合。但是很明显,这个小孩只是想靠自己的能力上下楼梯。因为对她来说,楼梯要比旷野里有趣多了,在这里她可以把手搁在台阶上,或坐在台阶上。而在旷野上行走时,她的双脚都被草掩盖着,也找不到任何搁手的地方,然而她却只被允许在这样的地方散步。

我们很容易看到,儿童天生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滑梯上总是挤满了儿童,他们登上登下、爬来爬去。贫穷家庭的孩子能在街上跑来跑去,而且能毫不费力地就躲开车辆,甚至能坐在汽车或卡车的窗柜上。尽管这是危险的,但他们却不会像富裕家庭的孩子那样由于羞怯而变得迟钝,甚至最后变得懒散起来。这两种儿童在他们的成长中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帮助。贫穷家庭的孩子被抛弃在街上这种危险的环境中,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却受到太多的限制和障碍,成人还美其名曰是为了保护孩子。

儿童处于正在成为一个成人并进而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过程之中,但可悲的是,这些儿童仿佛没有容身之所,正如弥赛亚(犹太人期望中的复国救主)所说的:他“无处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