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人笔下的荣氏春秋——冯金涛《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序

老报人笔下的荣氏春秋——冯金涛《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序

丁一

新闻界同道新华日报驻无锡记者站站长冯金涛,是业内出了名的老实厚道的文化人,其文风亦和他的为人一样朴素正直。年初他拿出长篇纪实文学集《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站在思想和艺术的高度,围绕荣氏集团长盛不衰这个主题,从琐碎纷繁的史料中,执着于细节,殚精竭虑,理出一条新闻简读版的创作思路和书写形式,让荣氏家族的各个人物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站立起来,成为有灵、有血、有肉的大写的人。他从新闻学角度入题,不写虚稿不写伪命题不留废话,不同于以往一些作家所撰写的荣氏家族实实虚虚的诸多文学作品,该著无论在新闻储备还是知识储备乃至哲学高度上,没有被美丽的文字裹挟,而是扎扎实实地进行了鬼斧神工脱胎换骨的梳理和改造,并发自内心希望这本书能得到读者的认同、尊重与欢迎。他近乎做了一次关于“荣学”精神层面的学术报告,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深度解读荣氏家族长盛不衰之谜的新路。

冯金涛创作《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每个作家都有自己写作口味的偏好,荣氏家族的题材经过有创作实力的高手几十年发掘,不经意间竟然把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好题材留给了他。他听取了人民日报驻江苏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颜世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系副主任周胜林,《解放日报》高级记者张成均,《新华日报》高级记者施锦昌和作家嵇元等同仁建议后,夜以继日花了一年时间拿出了文稿。周胜林是他在复旦新闻系的老师,年近九旬,提供了很多很有价值的素材,每每使他心中升腾一股热流。在创作过程中,他也曾遇到两次客观上的困境,甚至有过放下笔的想法:一次是眼疾,长时间在电脑上阅读史料,一度两眼红肿,医生诊断是老年白内障和结膜炎症,需要治疗并闭目休养,减少各类光屏对眼睛的刺激;另一次是研究会几千万字资料大多是实业方面的,有关家教、家训等精神领域和信仰方面的资料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出有深度和高度的纪实作品,家教家训类资料不可或缺。但作为新闻人的敏感,攀登“荣学”这座高锋,一定要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有思想的新闻人不会放弃,他希望通过对荣氏家族百年文化沉淀的再创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阅读。有着这样的意志和信仰支撑,他终于硬着头皮挺了过来,可喜可贺。

冯金涛虽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无锡人,但以前对荣德生家族的了解,可能与大多数家乡人一样,局限在荣家在无锡建厂、修桥、办学和造园林等方面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建树,对荣氏家族非凡的政治抱负、政治智慧以及用心良苦的家教等了解不深。2018年春,无锡市成立“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原市政府政策研究室领导喻国荣诚邀他参加,研究会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让他受益匪浅。冯金涛说《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是荣氏家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没有一番潜心的调查研究,没有研究会同事在一起交流、切磋,创作中的思想火花也撞击不出来,再刻苦的写作只能停留在炒冷饭的历史资料中。作为职业新闻人,为了不再让荣氏家族那些天地可鉴的政治作为默默无声,唯有实地采访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冯金涛在后记中有这样的话:“我所以年已古稀仍毅然撰写《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主要是这个闪光的题目拨动了我的心弦。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长盛不衰的家族十分稀罕,为什么大多数富贵家族跳不过‘盛不过三代’的传统魔咒?为什么荣德生家族能连续五代持续兴旺呢?我想,研究和撰写这方面的题材作品,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荣德生家族一代又一代培养和教育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后代,也许对现代教育中一些只重视知识才能而忽视品德的思想起到弥补不足的功能。我更感到,解开荣德生家族长盛不衰之谜,是生活在无锡这个城市的人的责任。中国人有重视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传统,只有把《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写好了,才能对得起热心公益、造福家乡的荣德生家族。”为寻找荣德生家族兴旺之谜,冯金涛没有和那个小巷擦肩而过,而是一次次来到近现代民族工商业代表人物荣德生故里,采访当地居民,从而穿越时光走进历史深处。透过数百年迷雾,荣巷曾是默默无闻的穷乡僻壤。1855年,村民荣熙泰娶了一位贤惠善良、心怀大志的媳妇石氏,培养了两位闻名中外的民族工商业巨子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从此,点燃了家族兴旺的火炬,并且一代代接力,石破天惊震动世界,洗尽铅华传递到今天。

学界先后有不少作家以荣氏题材为创作内容,创作出多部大书。1993年6月由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纪实文学《荣氏兄弟》,是国家一级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年届米寿的无锡人杨旭创作的。无锡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散文作家、上海人陆荣兴和中华文学基金会海南文采工贸公司经理、散文作家、无锡人薛尔康各写过一部电影剧本,由于国家广电局审查时没有通过,最后此剧本也就不了了之。江南大学教授、江南大学荣氏研究中心主任、无锡人陈文源,他把荣家的所有历史文献、年谱、日记进行了全面整理,主编了《荣德生与企业经济管理(上、下)》《乐农史料选编》《荣氏梅园史存》(与沙无垢、葛红歙主编)《纪念荣德生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民族工业先驱荣宗敬生平史料选编:荣宗敬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集》等数十部相关的理论专著。最近几位作家都以小说形式对荣氏集团进行了再创作,一位是上面提到的薛尔康,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巨子的诞生》,另一位是原《江南晚报》副总编、小说作家、无锡人高仲泰写的《红色资本家》《租界》《望族》《荣毅仁的前半生》等。1993年初,原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无锡人顾关荣,不顾年迈偕同夫人专程从南京赶来无锡,在袁子遗孀陪同下来到学前街我的旧居,拜托我为原无锡市文协副主席、无锡人袁子申请出版纪实小说《东方巨子》,重托之下我个人捐助了已故老友全部2000册书籍的印刷费,之后又在我供职的《华东信息日报》副刊上以连载形式转载;与此同时,我还连载过一本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作家陈冠任撰写的《中国大陆首富荣智健》。

对荣氏家族,我并不陌生,读小学的时候,家父就给我讲述过荣德生一个磨盘起家的故事,还给我讲过每逢过年都要让全家人吃菜粥,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关于荣德生的这些片断深深扎根在脑海,一个多甲子以来,关于荣氏的许多轶事,随着读书的深入,也就不断在思维中丰满起来。当我一读再读《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那些实实在在的亲密感,变成一种牢固的情感纽带,书中内容特别感人特别亲切。

家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细胞,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和稳定。在荣氏老宅,有这样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就高处立,择平处坐,向宽处行。”家国情怀造就了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荣德生还有一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应该是国家的钱就属于国家,我一分不赚。”冯金涛笔下再现了荣氏家族百年兴旺,全书共分上、中、下篇10个章节,计10多万文字,上篇“百年兴旺之源”,占4章;中篇“百年兴旺之魂”,占3章;特别是占3章的下篇“百年兴旺之根”书写得令人感动。树的高度、围度,树冠的枝繁叶茂都是地下的树根决定的,是根系扎入大地深处的广度、深度决定的。同样,一个家族的持续兴旺,也是一代代“当家人”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宽阔胸怀等优秀品质铸成的,荣家企业在旧中国经历半个世纪,多次在战火中损毁,几度陷入绝境,又一次次在废墟上重建家业。荣家的企业不知多少次如被砍伐的树,靠着根的力量,一次次又枝繁叶茂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冯金涛撰写的下篇,众多作家做深入发掘的并不多,他认为给后人留下那些沉甸甸的记忆,应当成为当今从事文史研究和文艺创作者义不容辞的分内事。书中精心选配的30 多帧非常珍贵的历史图片,也让人注目留意心驰神往,抚今追昔一切都是那么来之不易。每读一次文稿我都会有深一层的理解,在梳理荣氏家族长盛不衰的线索过程中,冯金涛觉得家族的持续兴旺,必然拥有独特的保持长盛不衰的生命密码,创作过程中他深切认识到荣德生家族长盛不衰之谜,其中有一个典雅温婉、呼之欲出的女性群体。她们不但一个个明眸皓齿、眼波含情、簪花细致、步摇玲珑、温柔包容,更具有承载、托起和引领荣氏兴旺的本领,正因这个核心用自己的智慧,一代代旺夫成龙、影响和帮助子女,才能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如采访条件和身体条件允许,他还将全力以赴创作续篇《荣门“女管家”》。

冯金涛如是说。

荣氏家族的辉煌,必定会在研究领域形成一门显学:“荣学”。目前,一些学人关于荣氏家族各类文体的创作,尚属抛砖引玉普及宣传,陈文源教授主编或撰写的众多相关著作,建立在史实资料的基础上,还有待后人去进一步拓展。冯金涛撰写的《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为解开百年兴旺之谜、推动 “荣学”研究,又上一个新的台阶。1986年,在邓小平的倡议下,荣毅仁组织了一次“荣氏亲属回国观光”活动,第一站就来到家乡无锡。冯金涛作为《新华日报》驻无锡记者站站长,参加了荣氏亲属在无锡观光活动的采访。荣氏兄弟在国外、海外的子孙有200多人都回来了,他们也像荣毅仁一样事业有成,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经济和社会地位,成为在海外延续荣家辉煌的中坚力量。香港声誉很高的荣文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荣智鑫,其父亲荣伟仁就是荣德生的长子。荣智鑫的二姐荣智美,曾任德国尤尼科公司经理,在德国有女强人之称。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很高的威望,曾多次随巴西总统、外交部长出国访问……难怪毛泽东主席评价这个家族时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而这样的评论在国内恐怕不会再有第二人了。

爱美,是人的天性;创造,是人的本能;而善举,则是人的修行。荣德生办厂时就开办免费员工食堂,建造了工人医院、工人早、夜学校,工人子弟学校,办起了图书室、电影院、储蓄所、工人自治法庭等,俨然把工厂建成了一个设施完备的小社会。如今不少还健在的老职工,对此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后荣德生又出任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军政委委员、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等职,参与国家政权建设。为此,从1952年荣德生去世到今天,每年的清明时节,厂里组织职工代表祭扫荣德生墓园从没间断过。荣德生家族百年来没有出过败家子,衣角藏银元的衣服没有拿到当铺兑钱,荣德生曾以入股的方式帮助过香港两个困难企业,到1978年时,这些股份连本带息达100万港元。当年荣智健身无分文到香港创业,经父亲同意,取出那100万港元作为本钱,以出色的借势、借智、借力的非凡才能,短短8年间就增值至4.3亿港元,曾连续6年位居胡润强势榜的榜首,多次当选胡润榜和福布斯榜的“中国首富”。1987年基辛格听到荣毅仁被评为世界50位最富有魅力的企业家之一的消息后说:“荣毅仁是既了解东方,又了解西方的企业家。苏联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他们找不到一个像荣毅仁这样的企业家。”难能可贵的是“荣老板”在中信工作14年,公司资产增值几千倍,但荣毅仁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工资。仅这一点对许多企业家而言就非常了不起了,而荣家对国家做的贡献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荣毅仁在家乡为父亲创办的荣巷公益中学捐资建造一个大礼堂,创办一所农业中学和荣巷医院,并且在医院设立荣氏基金,鼓励医生和护士分期分批到上海中山医院进行对口进修。1985年10月,荣毅仁在父亲1947年创办的江南大学新址,代表荣氏家族向新建的江南大学捐款300万元,建造江南大学图书馆。早在1916年,荣德生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乡村图书馆“无锡大公图书馆”,70年后,荣毅仁捐资再建了一个面积6700万平方米、藏书30万册、中外期刊1000多种的大学图书馆,支持家乡文化教育,培养优秀人才。荣智健受祖父和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1978年初到香港,节假日期间到马路市场摆地摊,向路人和游客叫卖推销过自己工厂生产的电子产品,把赚到的钱去美国投资电子软件,创办了美国第一家电脑辅助设计的软件公司。1983年底,他创办的软件公司被美国一家电脑硬件公司收购并顺利上市发行股票,从原来的100多万港币上升到4.3亿港币,资产总额荣登香港首富宝座。2000年—2018年,荣智健踏着祖父、父亲的足迹,为江南大学发展持续助力,捐资助学。江南大学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大学前50强,其中食品科学和技术水准名列全球同行第一,这少不了荣氏家族几代人慷慨解囊。这样的事例在冯金涛的书中俯拾皆是,可谓粒粒黄金。

《荀子·劝学》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对写作始终保持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是作家和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德操。忘了是谁说的:作家越往后写,越是拼人格、拼综合实力。懒惰的人走不远,虚伪的人走不远,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的人走不远,冷漠、狂妄、缺乏同情心的人也走不远……当好记者恐怕也是如此。所谓人才,先成人后成才。有才的人不会是少数,优秀的人才却不会是多数。这两者之间的差距,需要漫长时间的修为、操守,才能渐渐缩小。这里从来没有灵丹妙药,连讲大道理都有点多余。

老友冯金涛正是这样的一位好人。

(丁一,江南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学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