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胸怀

博大胸怀

荣毅仁这代人,都经受过中国太多的苦难,总想为国家建设和富强多做一些事,在毛主席的鼓励下,深藏在心底的爱国热情尽情地释放了出来,他率先向政府捐献荣家教育、文化、园林等家产,率先向政府提出将几十家荣家企业申办公私合营的申请。这些事情率先透溢出他的博大胸怀,再一次体现了他审时度势的卓越才能。他赢得了全国上下普遍的尊重,也成为举世闻名的“红色资本家”。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海公私合营在荣毅仁带动、推进下,到1954年8月11日,上海市政府召开庆祝大会,会上宣布批准申新等168家私营工厂实行公私合营。不久,毛泽东来到上海,在荣毅仁的陪同下,视察了公私合营的申新九厂。看着飞速旋转的纱锭,他突然回过头来对荣毅仁说:“你不知道吧,我也纺过纱呢。”

荣毅仁糊涂了,他问:“毛主席什么时候在纺织厂做过工?”

“是延安窑洞工厂,不过不是这些现代的纺织机。而是手摇的纺车。没法子啊,蒋介石封锁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我和朱老总、恩来同志还比赛过呢,比谁摇得纱又快又好,结果我输了。”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那一次,毛泽东兴致特别高,当他在现场了解到公私合营后,职工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厂里正在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使棉纱生产成本比合营前下降15%,棉布的合格率也比合营前的80%提高到98.5%。他越看越来劲,从棉条车间看到粗纱、细纱车间,一口气连看7个车间。所到之处,都受到工人热烈欢迎,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毛主席视察结束后,他的汽车是在欢腾的人群中缓慢穿行离开了申新九厂的。

毛泽东到上海不下几十次,但视察原本是资本家开的后成为公私合营的工厂是唯一的一次。这在上海乃至全国传为美谈,工商界的声誉,申新九厂的声誉和荣毅仁个人的声誉都得到了提高。

1957年1月9日,在毛泽东的建议和曾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的举荐下,41岁的荣毅仁当选上海市副市长,分管工商联、民建及工业部门,主管轻纺工业。1959年9月,邓小平提议将荣毅仁调到纺织工业部担任副部长,从此走上从政之路。[2]

在家国天下、民族大义和个人家业私利的日趋严峻的较量和抉择中,在严格家教、家规、家训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荣毅仁,表现出罕见的政治上的清醒,始终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个人和家庭之上,因此,他能得到毛泽东和陈毅等中央领导的欣赏绝非偶然,他后来成为荣氏后人难以超越的一代伟人也绝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