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之窗
“文化大革命”中,荣毅仁身陷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以三顾茅庐之礼数,邀请荣毅仁“出山”。可以说,荣毅仁参加邓小平召集的 “五老座谈会”,只是敏锐察觉全国范围一场大革命、大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到来。座谈会结束后,荣毅仁率代表团出访欧洲,他带着“时不我待”的急迫心情返回国内,卷起了袖管,夜以继日投身到筹建中国中信信托投资公司中,他要抓紧为中国对外开放建起“一扇窗”。
荣毅仁在访问欧洲时,一连访问波恩、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日内瓦、巴黎等20多个城市,并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参加,每年促成数以亿计的产品和技术交易。然而过去的32年中,中国人一直是缺席者。直到1979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荣毅仁带领中国代表团去了那里,这些国内工商界的人士才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世界级水准,看着一台台不同的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在场的中国人无不震惊,不自觉地张开了嘴巴。一种酸涩的被世界远远甩在后面的落寞感油然而生,不仅是对以往岁月的不安,更是对家国境遇的深切同情。
巨大的落差冲击下,可以想象当时荣毅仁的心情有何等的焦急,一种责任和担当也同时在他心中升起。
筹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办公场所,荣毅仁将自家的四合院辟出一部分作为临时筹办处。筹办资金不能按时到账,荣毅仁同夫人杨鉴清商量,自掏腰包1000元,交办公室购买必要的信笺、信封,安装电话等。
1000元人民币,在如今庞大体量的中信集团面前渺如尘埃,但当时这笔钱却不是小数,在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普通人家称得上“巨款”。无论中信集团日后如何财大气粗,不可否认,正是荣夫人慷慨解囊,它才有了第一笔启动资金。这也印证了高楼大厦起于平地的真理。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挂牌成立不久,荣毅仁飞往美国,拜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和旧金山等地的金融机构,寻找合作伙伴。
在旧金山美国银行总部,荣毅仁听到“飞机出租、汽车租赁”等新鲜词汇。美国银行的人员告诉他:“在美国,很多企业的大型设备,包括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可以从银行开办的租赁公司租赁得到的,这对企业和金融业是双流的,等航空公司付清租赁费后,可以象征性的价格获得飞机产权,然后出售旧飞机赚些钱再租新飞机。”
听完飞机租赁的介绍,荣毅仁对融资租赁业务兴趣大增,开始计划在中信公司设立相关部门,开展类似业务。这年年底,荣毅仁率队出访日本,发现租赁业务在日本也异常盛行,亲眼看到日本租赁业务发展势头,荣毅仁不禁联想起国内的窘况:一方面企业设备严重老化,甚至仍在使用100多年前洋务运动时期引进的西方机器,生产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国家财政困难,无钱顾及企业更新设备。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于1979年在北京挂牌成立。图为中信集团总部大楼概貌。
但是,在中国开展租赁业务开始时并不顺利,毕竟那个年代思想保守,多数中国企业还不能接受这种租赁模式。1980年秋天,荣毅仁决定以改善城市交通为试点,以融资租赁模式从日本引进400辆轿车,供北京开展出租车业务。试点成功后,又以同样方式引入200辆丰田轿车。
600辆出租车在北京街头跑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在北京办事和旅游的中外人士,同时也激起无端的质疑声,指责中信公司引进出租车是“变相进口”“变相走私”。就在北京出租车业务面临搁浅的紧要关头,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开展租赁业务,随着质疑之声平寂,出租车业务在全国各大城市也开展起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