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无锡人,以前对荣德生家族的了解,可能与大多数无锡人一样,仅仅局限在听到的有关荣家在无锡建厂、修桥、办学和造园林等故事。而他们在强国、爱国等方面非凡的政治抱负、政治智慧和政治作为,却长期被忽视了。

直到2018年春,为迎接荣家创办无锡申新三厂(今无锡一棉集团)100年,无锡市成立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牵头人喻国荣(原无锡市政府政策研究室负责人)诚挚邀我参加,使我有机会接触到无锡本地的一批志同道合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向往追求,让我感到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新的意义。研究会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汲取不少创作的养分。研究会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是专门负责收集整理荣氏家族史料的资料室,目前已收集荣家各种史料、报刊资料近5000份,为方便大家借阅,资料室还可根据各人不同的阅读需求,将史料刻制在不同的光盘里。我阅读的50多份史料,就是领回一个光盘,装在家里的电脑上轻松完成阅读的。

阅读史料和参加研究活动后,我惊喜地发现:荣德生家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里面值得我们借鉴的精神财富很多。其中“实业救国、教育兴业、诚信守法、担当奉献、热心公益、造福民众”的精彩故事,虽然已是百年前的事,至今仍有耳目一新之感,并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无锡市组织人力进行发掘、整理和传播,无疑是一件很得人心的明智之举。

我所以年已古稀仍毅然撰写《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主要是这个闪光的题目拨动了我的心弦。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长盛不衰的家族十分稀罕,为什么大多数富贵家族跳不过“盛不过三代”的传统魔咒?为什么荣德生家族能连续五代持续兴旺百年呢?我想,研究和撰写这方面的题材作品,一定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荣德生家族一代又一代培养和教育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后代,也许对现代教育中的一些只重视知识才能而忽视品德的思想有重要的对比和弥补作用。我更感到,解开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是生活在无锡这个城市的人的责任。中国人有重视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掘井人的传统,只有把《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写好了,才能对得起热心公益,造福家乡的荣德生家族。

值得借此一提的是,无锡这座城市,曾经拥有过像荣德生家族那样的历史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珍贵的历史记忆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今后还能不能给后人留下那些沉甸甸的记忆,也是当今从事文史研究和文艺创作者义不容辞的分内事。

我能创作《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也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无锡地区有创作实力的高手很多,荣氏家族的题材经过几十年的挖掘,居然没有被捕捉到,仍四平八稳地躺在几千万字的荣氏史料堆里,似乎专候我的光临。我当时的心情犹如收藏爱好者在淘宝市场捡了个宝贝一样欣喜万分。

当然,我所以能挖掘到这个“闪光”题材,与我长期从事新闻采写工作有关。我懂得闪光的好新闻题材,一定要贴近时代,关注民生,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所以,我在选择研究荣德生的课题时,运用提炼新闻题材的办法,把研究课题融入时代发展的节奏中,融入读者关心自己的家业兴旺的需要之中。我想,只有选准了研究课题,才能更加生动地吸引读者的眼球,研究出来的作品也才会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对读物的需求。

《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的题材被我挖掘到后,首先得到研究会同事们的肯定。我还通过微信听取过人民日报颜世贵、上海复旦大学周胜林、文汇报高级记者张成均、新华日报高级编辑施锦昌和上海、苏州著名作家郦帼瑛、嵇元等一批写作高手的创作意见。复旦大学周胜林教授是我在复旦新闻系的老师,后担任过新闻系副主任,年近九旬,还不停地为我创作提供很有价值的素材,每每让我心中升腾起一股热流。我也不时鼓励自己,这样难得碰到的机会,谁抓住了谁都不会放弃,珍惜机会,一定要给后人留下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然而,我在创作中曾遇到三次困境,有过放下笔的想法。一次是眼疾,长时间在电脑上阅读史料,一度两眼红肿,医生诊断是老年白内障和结膜炎症,需要治疗并闭目休养,减少电脑、电视、手机等屏幕对眼睛的刺激。不得不临时搁笔,去医院就诊,药到病治,几天后就得以恢复。

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会几千万字的资料大多是实业方面的,有关家教、家训等精神领域方面的资料很少。在左右为难之际,我看到下面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觉得有责任完成的事,别老找理由推辞,千万别等到想讲想写的那一天,嘴和手不听使唤的时候,因为那一天可能来得很快。”这段话猛地把我朝前推了一把。写作素材不够自己找,几个调研会给了我惊喜,还帮助解开了“为什么几百年默默无闻的无锡荣巷能出现惊天动地的荣氏两兄弟?”“为什么荣氏兄弟在梅园要为母亲造念劬塔?”“为什么荣德生家族能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等写作难题。

三是创作能力不足。我从事新闻采写工作30多年,虽然采写过一些分析性新闻,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在荣德生家族五代兴旺之谜的深度解读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匹配不上。平时不觉得,用时方知少。有时解读一个史料的细节,常常卡在那里,有劲使不出,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来。思想的深度决定创作的高度。研究荣德生家族久盛不衰,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史料的汇编和整理,它永远还是史料,只有通过有深度的破译和解读,让史料能为读者拨开迷雾,鼓舞斗志,滋养心灵,它才会产生拨动读者心弦的力量。

欲速则不达。我沉下心学理论救急,其中弄清弄懂“兴旺与衰败”这个课题,就花一个半月时间,写出几万字的学习心得。思想通透了,史料的价值也抓得住,破译、解读也有话能说了。

所以,表面上看《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是创作成果,实际上是荣德生家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学习成果。没有一番潜心的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没有研究会同事在一起交流、切磋,创作中的思想火花也撞击不出来,再刻苦地写作也只能停留在历史资料的炒冷饭上。

我所以选择纪实文学讲故事的写作形式,是因为这种形式能抒发作者自己的感受。强国先要强心,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中有很多强大内心和擦亮心灵的故事,我试图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节奏和读者的心理,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在论述史料时与现实社会相呼应,讲古人故事时,与今天的人和事相融通。这是荣德生研究工作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尽力把深藏在历史深处的史料一一解读,我想,这也许更能引领读者深切领会,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只要打开书就能从中获益。

同时,我要感谢研究会的喻国荣、蔡星海、高仲泰、沈云福、沙巍等同志对我的创作提供了真诚的支持和帮助,无私地让我分享了多年来他们的研究成果,开阔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认知高度。我还要感谢研究会资料组的成员,由于我还不会在电脑上用键盘打字,每个字都要用笔写出来后,交给他们帮我打印成文稿,我要反复修改,他们也要不厌其烦地同步修改,加上我的字体又不太好认,相应会增加打字的难度,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有一个不足之处:荣德生有七个儿子,除四子荣毅仁跟随父亲在国内以外,其余的都先后迁到海外,在国外谋求发展。1986年,荣毅仁和杨鉴清结婚50周年,邓小平提议邀请荣氏海外亲属回国参加“金婚”纪念活动,同时,借助这次难得的好机会,组织了一次“荣氏亲属回国观光”活动,第一站就来到家乡无锡。我作为新华日报驻无锡的记者,幸运地参加了荣氏亲属在无锡观光活动的采访。那时,荣毅仁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荣德生在国外、海外的子孙有200多人都回来了,听介绍说,他们也像荣毅仁一样事业有成,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成功继承荣家衣钵,是在海外延续荣家商业辉煌的中坚力量。其中在香港声誉很高的荣文科有限公司总裁荣智鑫,他的父亲荣伟仁就是荣德生的长子。荣智鑫的二姐荣智美,曾任德国尤尼科公司经理,在德国有女强人之称。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是巴西环球公司总裁,在巴西商界拥有很高的威望,曾多次随巴西总统、外交部长出国访问。由于他们都是身居国外,很难获得撰写《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因此本书写作只局限于留在国内的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借此对荣德生定居海外、国外的子孙们说一声抱歉,等待今后有机会再弥补这个遗憾了。

持续兴旺的家族,必然拥有独特的保持长盛不衰的长寿密码,我在创作中,发现除了《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的内容之外,荣家还有一个优秀的女人群体,很值得去关注。她们温柔、包容、承载、托起、引领的本领,正是一个家庭兴旺的核心。有人说,男人的优秀仅仅优秀一个人,女人的优秀能优秀一个家庭,优秀几代人,甚至优秀一个民族!

荣家的女人们,从不放弃自己的成长和自我的追求,通过自己的优秀带动和引领子女的优秀。如果荣毅仁的妹妹荣墨珍、荣智健的夫人和她的女儿能配合我采访,我将全力以赴创作《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之谜》续篇——《荣门“女管家”》。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中一些重视知识才能、考试分数而忽视品德的不足。荣德生家族五代百年兴旺的故事,荣德生家族的家风家训恰好体现了这样的功能。

家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细胞,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和稳定。我衷心希望通过对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的解读,让读者从中得到启迪和借鉴。因为荣德生家族百年兴旺的密码,它不仅仅属于荣氏,更属于中国,属于每一个希望家业兴旺的“龙的传人”。为了让更多的家庭持久兴旺起来,这是我创作的初心。

最后,我要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和编辑中心主任周海燕女士,谢谢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支持。另由于本人能力水平有限,加之撰写的题材和撰写的对象特殊,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给予包涵指正。

冯金涛

2019年12月